浅谈作文的立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丹
摘要:作文教学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讲,首先要指导学生从作文的立意着手,要想写好文章,要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人生境界,明确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无限拓展思维世界。
关键词:提升境界 明确追求 深化思维
教育是一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受教育者心智成熟的过程,所有的践行之道都是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的,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拥有那种凌绝顶、小天下、见沧海的豪迈与况味。国家需要的是胸怀天下、身兼重任的人才,如何看出学生是一个“人才”,作文是一个窥视窗口。
学生在作文中应表现出高尚的情操、深沉的忧患意识、鲜明的价值取向、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而这些从哪里来呢?“千古文章意为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话伟人,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人生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觉得学生写作文“大气”的太少了,“大我”太少了,总是拘囿在高中生的狭小圈子里写自己的愁、痛、苦、无奈,其实他们的愁无非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愁,很少对民族的历史发出一句喟叹,对民族的现状进行深入思考。针对这种情况,在日常授课时,我特别注意挖掘潜藏于学生心底的真善美的情怀。例如教学《道士塔》时,我就看到了学生们的痛惜与愤怒,体会到了学生深沉的忧患意识,目睹了他们扼腕顿足的无奈,这说明我们学生的心中有浓浓的爱国情怀。可是他们觉得这些离他们很遥远,短时间的动容之后,就不再去关注,不再去思索,自然也就很少写入自己的文章,自己的文章往往也就不深刻。如果让他们经常接触伟人的思想,感受伟人的气魄、伟人的人格,久而久之,“如入芝兰之室,则与之化矣”。
二、握手名人,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
名人,我的定义是历经艰辛与磨难、挫折与痛苦后,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知名人士。名人之所以有名,一是因为他们经历坎坷;二是因为他们意志坚定,面对荆棘不服输、不低头,不断地与命运进行抗争;三是因为他们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让自己握手名人,走进名人的世界,亦会让自己变得高尚与伟大。教育我们的学生真心感受名人的心智,并把其变成自己的精神内核。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是豁达的,随遇而安,到一处寻遍一处美景,将那官场上的坎坷、不幸和愤懑在青山绿水间涤洗得干干净净。苏轼又是豪放的,仰一口烈酒,吟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隔开千余载岁月的涛声,依旧振聋发聩,让人热血沸腾。而苏轼又何尝不是壮志未酬心难却呢?苏轼就是带着这一坛用情酿的醇酒,于世事沧桑中独酌,每一滴都化作流芳千古的诗句!
试想我们的学生如果接触的是这样的人物,感他们之所感,思他们之所思,想不受其影响都很难。写作文时若能用名人的故事作材料,文章就会厚重起来,深刻起来。
伟人也好,名人也罢,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奔波不已,这种巨大的人格魅力为中国人立下了安身立命的楷模,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立下了治国之本。他们炯炯的目光洞彻了人生,领略了宇宙的真理,如此执著!如此豁达!深邃的历史甬道中,他们的脚步那么坚定,他们的面孔那么清新,他们的风度那么洒脱!让我们的学生与他们进行精神交流,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精英,具有精英的品格,让他们拥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大的群体利益中去。
三、交友名著,开阔自己的眼界,深化自己的思想
名著因其深厚的底蕴、深刻的思想常被人们称颂而膜拜,你用其中的人物构思行文,其格调和分量绝对不同一般。即使是引用其中的一两句话,也会为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
读《三国演义》让你胸中豪气万丈,读《水浒》让你洞悉世间是非邪恶,读《史记》让你胸生人间正气。我们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多读名著、心读名著、化用名著,在名著的世界里畅游,在有限的时间和“面积”里,用名著之“佐料”,写生命之华章,文章的信息自然就多了。当然,引导学生读名著,主要是读出人物之精神,读出名著之精魂!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例证,积淀多了,自然能出口成章,一气呵成。
四、关注现实,灵动自己的思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在一千年前,白居易就倡导这样的理念。抬望眼,屈原、杜甫、苏轼、鲁迅、老舍等等,哪一位不是关注现实的典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果没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我们的写作之路很难说能走多远。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热点,关注《道德观察》、《大家看法》、《今日关注》、《焦点访谈》等纪实性栏目,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真能够做到以伟人为坐标,以名人为榜样,畅游名著,关注现实,就一定能写出思想内容深厚的文章,就一定能写出振聋发聩的文章!
授我学生之使命,教他们成长,以身践行;授我学生之羽翼,叫他们超越,心灵遨游;让:“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成为他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让他们无限深刻地发现内心,无限宽阔地拓展自己的思维世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