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文言文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书昌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以诵读翻译为主体,讨论交流为辅助,鉴赏扩展为提高”的课堂学习模式,这一学习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储存越来越多文言资料,而且能将所学知识迅速地吸收利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 阅读
做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令很多学生头痛的老大难问题。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以诵读翻译为主体,讨论交流为辅助,鉴赏扩展为提高”的多步课堂学习模式,在文言文学习中有较好的效果。
一、诵读翻译为主
所谓诵读,就是声情并茂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诵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法障碍,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生活和情感的升华。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在诵读时,通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1、介绍创作背景。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让学生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贴切把握作品的思想基调。
2、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学生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4、翻译。翻译就是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用现代汉语对文章进行翻译。学生在翻译时,应遵循“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的原则。其次,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目标,对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再次,让学生自译,对于一些难句,可由学生互译,教师予以点拨。
二、讨论交流为辅
讨论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词句翻译、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探讨、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诵读翻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立意、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各人的知识水平、切入角度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首先,教师作为指导者,要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一致。教师再适时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三、鉴赏扩展
鉴赏扩展是一个感觉与理解、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的意味。在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诵读深入,感受文旨文情。诵读是使学生感受文旨文情、进入角色内心、激起情感流动的重要鉴赏手段。学生在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诵读,并且认真品味,品出文章的“真味”,获取更丰富的形象美感。这时的美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2、品味精华,体会文意文境。要求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习一些重点段落,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入品味语言的情感、意蕴和韵味,教师应及时指导、点拨和总结。
3、体会升华,交流感情体会。即学生学了一篇文言文后,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纸上,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
扩展是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蒙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学生就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对作者情感的感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便会形成整体概念,构建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