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篇幅,更加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老师任重道远。目前有些老师在文言文教学偏向功利,陷入教学低效无趣的泥沼。改变这种现状,可从四个方面着手:1.更新理念,明确目的。2.优化教学过程。3.变化教学模式。4.演课本剧,有效有趣。
关键词:有效性 理念 目的 教学过程 教学模式 课本剧
部编版语文教材特别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132篇,占全部选编的48%,篇目大幅增加。乌申斯基说过:“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语言里。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的家园。”在新的形势下,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任重道远。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文言文教学实际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偏于功利,主要应对考试。课堂上往往因循守旧,按部就班,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串译全文,学生忙于做笔记,书上密密麻麻……老师唇焦口燥,学生表情冷漠,课堂气氛沉闷。如此课堂,怎能高效?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更新理念,明确目的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为了积累文言词汇,将文言文翻译成流畅的现代汉语;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语感,看懂文言文,运用古汉语;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汲取精神养分。当客人远道而来,我们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喜悦的心情。中秋月明之夜,我们可以吟诵“此时相望不见君,愿逐月华流照君”,传递思念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我们懂得面对失意、挫折、离别,要有豁达的胸怀……学习文言文,就是向先贤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情美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思想决定行动,改变观念。明确文言文的教学目的,着力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样,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好像打开了一扇窗,迎来清新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
二、优化教学过程
明朝著名诗人谢榛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开头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结尾有画龙点睛之效。
文言文教学如何一开头就引人入胜呢?优化课堂的导入环节是关键。教师要结合文言文的特点,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结合自己的风格,运用教育机智,明白导入环节的构成,遵循导入环节的基本原则,精心设计。采用故事导入、图片导入、谈话导入,背景导入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维迅速定位,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文言文里有很多写景的散文,因此通常采用图片法,优美的风景图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考虑到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杭州西湖,没有看过雪景,因此我搜集了许多西湖名胜图,上课伊始,就将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眼球迅速被吸引了。这为后面的学习作了极好的铺垫。此法可适用《醉翁亭记》、《核舟记》、《岳阳楼记》、《爱莲说》等。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如《陋室铭》《出师表》《诫子书》等可采用故事导入法。
教学过程中,宜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尽可能调动学生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真正有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大都是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后合作,使学生通过生生、组生、组组的交流合作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解决自学过程中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我们要摒弃串译的做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翻译,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从而突破重难点词句。学生之间互相解答,既满足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心理,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教师注重启发、引导、点拨,侧重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与评价等,注重情感价值方面的教育。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可以学生预习环节提出,也可课堂上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释疑、补充、总结。在课堂上,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人人参与,课堂气氛自然活跃,学会思考,思维得以发展,智力得以提升,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总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整合课堂重难点。值得一提的是知识网络结构式总结。一节课、一篇课文、一个单元或有关联的知识,将它们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这种总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掌握和归纳,能帮助学生进行融会贯通,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更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如:讲读《岳阳楼记》时,我结合结构图,梳理知识,对全文做总结。行文思路,文章主旨,主要的写作特色,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复习。
注重拓展延伸,开阔视野,发展思维,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拓展延伸的形式多样:可以比较阅读,如将《湖心亭看雪》《江雪》比较。也可以读后思辨,如读了《岳阳楼记》可以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谈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和自我体验,来品读语句,进行思辨,展现学生语文素养。也可以开展辩论赛或综合实践活动。
三、变化教学模式
据专家调查研究,文言文阅读教学大部分老师采用的先言后文的教学模式。
如:《记承天诗夜游》的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三遍。
(二)参照课文注释口译全文,将难懂词句记录下来。
(三)思考下列问题
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划分结构层次。
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3.文章最后一句“何夜无月……”是否可也去掉?
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思想僵化,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专家建议采用且文且言或者是因言悟文的形式。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且文且言的形式,学生兴致高涨,思维活跃。如我教读《湖心亭看雪》时,设计如下:
1.朗读:读出文言的味道,看雪的心情变化。
2.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
3.欣赏:找出文中写雪景的句子,写一段鉴赏文字。
四、演课本剧,有效有趣
文言文和现实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曹禺说“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学生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他的文学书籍”。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在近几年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先后将一些文言文改编成课本剧,如《陈太丘与友期》、《孙权劝学》、《愚公移山》等。学生踊跃参加,演员们利用课余时间讨论作品,互相切磋,虚心请教,兴趣日益浓厚。对作品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他们在校园艺术节上台表演,博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当然,也可以简单化在班级表演。课本剧的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感悟,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课本剧的表演,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课本剧的表演,使文言文教学更有效、更有趣、更精彩。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不懈的追求。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将以此为基础,紧扣目标,从实际出发,以生为本,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反思,致力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成平.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范兆雄,邓胜兴,饶凤娟,王林发.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周麗华.三年级阅读教学中课本剧表演实施策略[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