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几点做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栋 李娅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理念明确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它的课程目标中更有具体明确的阐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鉴于此,我想通过我的课堂上的几点做法,谈谈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给学生精心设置一些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例如笔者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让学生课前认真、扎实地预习了文本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你对于王熙凤的第一次出场的穿着打扮有何看法?(思考8分钟后,举手回答)
   学生甲:本性贪婪的体现,生活奢靡,很想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独特,“穿金戴银的”生活追求违背了明清时期“贵雅不贵丽”的社会风俗。因此,如此穿戴恰好体现了她的本性。(掌声响起来)
   学生乙:王熙凤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是对远客(林黛玉)的尊重。这是女性的天性,“女为悦己者容”嘛!这是对贾府上下的赏识与赞许所致的回敬。然而打扮得也过于妖艳,有失淡雅之风。
   学生丙:我觉得王熙凤的打扮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看法有三:
   第一,王熙凤作为贾府的少掌柜,穿着打扮自然与众不同。再说从打前站的婆子、轿夫,到门童丫鬟以及贴身侍女,穿着打扮多都与别家不同,很有讲究,那么王熙凤的打扮总不能连个仆人、丫鬟都不如吧!
   第二,王熙凤的穿着打扮如此华贵,与她的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作为豪门大户的王家,使王熙凤习惯了高规格的生活,也就是说她从自小的消费档次比较高。因此嫁到国公贾府穿戴自然更加富贵了!
   第三,王熙凤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这是对长辈及远客的尊敬。当然这也是女性的天性使然,一种性格,一种打扮,无可厚非。此外,这也与她的年龄有关,王熙凤此时正值芳香妙龄少妇阶段,这样打扮也很正常。如果像刘姥姥那把年纪再如此打扮,那恐怕就要遭人非议了!(掌声响起)
   当学生发言完毕之后,笔者立刻加以引导,并阐发自己的观点。笔者采用折中主义的观点肯定了学生的某些说法,表扬学生能言之有据,分析有理,能自圆其说的质疑精神。同时对《非常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判,鼓励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兴趣,要用有趣的并富有深度的问题吸引学生。
   二、给学生一些思考机会,让他自己去发现问题
   杜郎口中学的课改思想是“放手就是爱”。笔者认为,给学生一个机会,就能还我们一个惊喜,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例如笔者在进行《祝福》的教学过程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小说中祥林嫂的笑容总共出现过几次?试分析每一次笑的含意。(快速阅读文本并提取信息,思考10分钟后回答)
   学生甲:总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笑的含意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外出打工(偷着跑出来的),有“树挪一步死,人挪一步活”的感觉。因为再也不用受婆婆的折磨,也离开了丧夫之痛的伤心地,心理上倍感轻松、踏实。第二次笑是在一个下雪天,柳妈问她“如何肯依贺老六”的问题时发出的,那是她对于人生第二次洞房花烛的羞涩与无奈,同时也是对那段幸福时光的无限追忆。
   学生乙:总共出现过两次微笑,第一次微笑是因为她为她人生赢得片刻的宁静与欣慰而感到高兴。其含意有四:(1)离开了丧夫之痛的伤心地;(2)自认为摆脱了婆婆的折磨与掌控的无比惬意;(3)卖力的工作,赢得了鲁四老爷全家的认可;(4)鲁四老爷家的生活水平高,吃得好,再加上她“从不挑食”,因此身体好,“脸上也白胖了”。而对于祥林嫂人生第二次微笑的解释笔者赞同同学甲的说法。(掌声顿起)
   学生丙:我赞同同学乙对祥林嫂第一次微笑的解释,但我对于祥林嫂第二次微笑的解释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是对痛苦心灵的“暂时放假”,因为她饱受了两次灾难与痛苦的折磨,一个女人所有的幸福依赖和精神寄托全都失去了,我想她的心都开了裂。而在鲁四老爷家每天照旧卖力的工作,一则是为了再能赢得老板的青睐,二则是为了通过忙碌的劳作以此压住内心的痛苦,此刻的笑声是从痛苦的缝隙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浸透了泪水的笑。(掌声雷鸣)
   此刻,对于以上同学的踊跃发言笔者大加赞赏,鼓励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借此机会,对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
   对于两次笑含意的解释笔者归纳了以上同学的观点便得出了答案:
   答:祥林嫂总共笑了两次。
   第一次微笑是她为人生里赢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欣慰而感到高兴,有一种“树挪一步死,人挪一步活”的感觉。其中包括四个方面:(1)离开了丧夫之痛的伤心地;(2)自认为摆脱了婆婆的折磨与掌控的无比惬意与踏实;(3)卖力的工作,赢得了鲁四老爷全家的认可,即她自认为“暂时做稳了奴隶”;(4)鲁四老爷家的生活水平高,吃得好,再加上她“从不挑食”,因此身体好,“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次微笑的含意:其一,那是她对于人生第二次洞房花烛的羞涩与无奈,同时也是对那段幸福时光的无限追忆,其二,是对痛苦心灵的“暂时放假”,因为她饱受了两次灾难与痛苦的折磨,一个女人所有的幸福依赖和精神寄托全都失去了,而在鲁四老爷家每天照旧卖力的工作,一则是为了再能赢得老板的青睐,另一则是为了通过忙碌的劳作以此压住内心的痛苦,此刻的笑声是从痛苦的缝隙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浸透了泪水的笑。
   教育家魏书生说:“懒老师往往培养出的是勤学生,老师要勤于课前,懒于课堂,思于课后”,笔者对这一观点很赞同,我们不能替学生学习,正如一位重点高中校长所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只需要引导他向正确的方向前行即可”。
   笔者认为,勤于课前,就是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运筹帷幄”,如何设问,如何引导,如何总结,如何拓展,做到成竹在胸;懒于课堂,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笔者也一直坚持这样做。
   三、给学生一些探索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上,我们应该听到不同的声音。例如笔者在上完《祝福》这篇课文后布置了作业题:文本中总共出现了几场雪?并说说作者精心设置每一场雪的特殊用意。对于这个作业题,笔者作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就同学们个人理解程度而言,能分析几场算几场,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不作硬性要求,但要认真阅读文本并查阅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可抄袭他人。
   布置这样作业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他们动手阅读文本,动脑思考问题,动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实际上就是给他们说话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甘肃省华亭县第二中学(744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