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先红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多元性、开放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留白”,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时间、空间,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形象地“授业”,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求知欲和表现欲,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构建和提高、完善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以“留白”入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人情,由情人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例如导人新课时“留白”,教师不急于开始传授知识,而是设置一定情境,渲染一定氛围,用语言描述或道具装饰来形成情境。设计出一些与知识相关的情境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优雅真切的教学氛围中,运用多种感官于语文学习活动。
  ‘
  如学习冯骥才的《珍珠鸟》,笔者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留白’,再结构”。请学生欣赏一组大自然中鸟儿自由飞翔、快乐歌唱的精美视频,通过声、光、色、形,给予学生一种优美的视听觉冲击力,从而拉近学生与鸟的空间距离。同时,配以班德瑞《迷雾森林》为音乐背景,“鸟儿那自由飞翔的身姿,色彩绮丽的羽毛,以及婉转多变的歌喉,为世界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意趣,这让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盛赞不已,写出了许多充满灵性的诗歌与文章。有位作家还在自己的书房里给珍珠鸟安了个温馨、舒适的家,他就是作家冯骥才”。这样设计课文导人,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奠定了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珍珠鸟在这样的氛围中翩然而至,自然也就有了“信赖”与“被信赖”的一幕。
  
  二、凭“留白”品韵
  
  在语文教学中。唯有多读、精读,才可以把文章与读者个体相融合,才可以把文之神韵与读者心之灵性维系在一体,才可以达到人文合一之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如朱自清的《春》,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地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之美。所以,笔者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借助朗读,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情感氛围中,再现形象,跨越时空,跟作家、作品进行心灵对话,从而感悟和体验到作品真挚而深沉的思想精髓,感知爱的真谛,产生美的体验。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让课堂成为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用“留白”引思
  
  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出来的,而绝不是“讲”或“听”出来的。就语文而言,教师不可能把每一篇文章都讲深讲透,也没有必要、没有可能。学生不爱学习语文,我觉得其实最根本的是我们的语文课没有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无疑处生疑”,学则须疑,有疑才有思,才能学到真知。精心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紧张的“留白”,使学生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探究欲望下学习。
  例如笔者在教《最后一课》时,为了深入感悟文旨。提出了一个体验性想象: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在放学时想说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呢?针对文本“留白”,放飞想象的翅膀,给予“补白”,于无字处探究、体验作者和角色的思想情感大有裨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欣赏小说的能力,此时方显出“无声胜有声”。
  
  四、借“留白”悬疑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教师有时有意对某些教学内容秘而不宣,把某些知识留下不讲。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反而会使学生追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去“填充”被省略的教学内容。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这种学生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