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高中阅读教学方法质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合花

   教学方法,即“怎么教”和“怎么学”,其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颁行后,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文本解读基础上的拓展教学、在教师作为首席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等。这些方法对于凸显语文学科的教学特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但世上没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具体实践时,使用不当,甚至走向反面,进而造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的局面。
   一、“多媒体化”
   我们把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称为“多媒体化”,因为这种教学行为放大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抹杀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色。许多教师甘心沦为一名电影放映员或幻灯片解说员,放弃探寻语文思维规律的职责;有的甚至想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高密度的信息“轰炸”和习题“轰炸”,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是完全背离学科教学规律的短视行为。在一些公开课的课例中,我们也能或多或少地看到“多媒体化”现象的存在。如有位教师在执教《胡同文化》时,收集了大量胡同的照片让学生欣赏,这些照片对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了的,这还不如让同学谈谈自家住过的或见过的老街区、老房子的风貌,谈谈这些建筑从生活里消失后的感受。这位老师放了胡同照片还嫌不够,又放弄堂照片。放完弄堂照片,又放茶文化、酒文化的图片。这些图片虽很精美,但学生在这堂课上得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肯定不会太多。还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再别康桥》时,制作的课件堪称精美绝伦,有海宁、宝山、上海、剑桥的风光录像,有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的亮丽玉照,还有《人间四月天》的片断,濮存昕、黄雷的朗诵录音等。整堂课下来,作者的传奇大大盖过文本的解读,边缘知识挤垮了语文知识。
   二、放任随意的自主学习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从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经验、已有的语文知识出发,参与知识的生成;教师仅仅作为“积极的旁观者、热情的支持者和朋友般的监督者”角色,运用“首席策略”,与学生一起纠正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对因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混乱、偏差进行矫正,以便学生能顺利完成预定任务和衍生任务。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后面始终存在着教师那双无形的手。但是有些教师在执教时,往往借口学生自主,不仅没有做好相应的组织工作,而且也没有实施必要的引导和纠偏。有位教师在执教《项链》时,要求学生续写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知道那挂项链是假的以后的表现。学生的续写确实精彩,有的描写玛蒂尔德经受不了这种打击发了疯,从此巴黎街头多了一个老是高喊“项链!项链!”的女疯子;有的叙述那晚玛蒂尔德穿上十年前的礼服,脖子挂着那挂璀璨的钻石项链,悄悄投塞纳河而死;有的叙写玛蒂尔德深感震惊之后,很快冷静下来,决定取回项链,换成一大笔现金,和丈夫一起筹划今后的幸福生活等等,学生各陈己见,不一而足。可是执教老师的“首席策略”实在与之不相称,他仅说了句“同学们的续写都很精彩,这说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便草草了事。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学生不可能得到阅读能力的提高。小说女主人公的性格和思想主宰她以后的命运,所以很多学生的续写就不可以这样随意了,那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和纠偏,对符合女主人公性格的续写予以肯定,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拓展教学脱离文本
   拓展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拓展性思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某个知识点作为支点,积极调动学习者的想象力,通过思维拓展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新的认识,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高中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拓展教学,是以文本为基础,具有明确指向的延展性阅读和探究,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触类而及,或是故意标新立异的牵强附会。
   拓展教学最忌讳的就是脱离文本。有位教师在执教《药》时,最后一个课时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写到的乌鸦进行拓展探究。他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喜鹊报喜,乌鸦报丧’,鲁迅先生写到坟场上的乌鸦,能够渲染坟场的荒凉。可这只乌鸦不听夏瑜母亲的话,又说明什么呢?同学们结合自己对乌鸦的认识,你是怎么看这只乌鸦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大概想起小时候学过的《乌鸦喝水》、《乌鸦和狐狸》,说什么的都有。出现这种无效现象,关键是老师的提问引导没有切合文本,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老师应该首先说明作者是位唯物主义者,是不相信这种迷信的。然后再告诉学生文本中坟场上是母亲在祭奠儿子,儿子对母亲应尽孝,而在中国文化中,动物里被认为最孝顺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去拓展思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些知识,从而生成鲁迅在坟场设置乌鸦意在加深悲剧色彩这一新的知识。
   阅读教学方法的改进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而进行的,决不能为了方法而方法,否则,新方法的运用必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5231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2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