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小梅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感成为课改的新标准,作为一线的教师该如何把握教材,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切实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关键词]:数感 体验 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感成为课改的新标准,作为一线的教师该如何把握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在体验中去感受数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特点进行教学,用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
  
  一、创设情境,让数感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联系“生活画面”,设计“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中,不仅启蒙了数感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贴近生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如果教学时仅仅让学生从钟面上认识分和时的概念,这样抽象的时间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完全可以把它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分钟测脉搏大约跳多少次,一分钟能做几节眼保健操,一分钟能跳几下绳,一节课的时间再加上多少分钟是一小时等活动中体验一分钟和一小时的长短。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又如,教学“面积单位”时,电脑课件展示“参观房间”的情境,让学生比较两个铺了同样大小地砖的卧室面积,学生可以通过数地砖直观感知面积的多少,而且容易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接着把卧室的地砖改变成大小、数量完全不同的两种,让学生无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从而产生矛盾,让学生产生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里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中广阔的世界,在与数的“对话、沟通、交流”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使学生的数感得以有效地发展。
  
  二、动手操作,让数感具体化
  
  皮亚杰说过:“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也让数感真正的具体化。
  例如,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设计了画一画1分米、1毫米的线段,用手比一比1分米、1毫米有多长,找一找身边接近1分米、l毫米的物体,说一说哪些物体可用分米,毫米去测量,最后拿卷尺在教室里量一量你熟悉的物体到底有几分米,几毫米,几厘米,或几米。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不断体验、对比,学生不仅对分米、毫米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而且单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有不同程度的感悟,大大增强了对物体长度方面的数感,对后面选择单位和换算的正确性都有极大的帮助。
  
  三、合作交流,让数感更丰富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强化数感,也丰富了个体的数感。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我出了一道19+18的计算题,目的不仅仅在学生能得出正确结果,而是通过这道题让学生交流想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
  我先让学生分组选择,摆小棒、计数器或口算等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有了前面充分的体验后,学生的算法就五花八门了,有数小棒的,如先把1捆跟1捆加,再把9根与8根加;有的把19根先凑1根成20根,再加剩下17根;有的把18根先凑2成20再加剩下17根讣慧同学用计数器的方法说的非常好,点出了进位加法的关键,把个位9个珠加8个珠等于17,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方法,得到大家的掌声。算式的方法也很多如10+10=20,9+8:17,20+17:371其中小宇说得有声有色:“老师我可以把19先看成20,20+18―1:37,1就是本来是加19,而我加成20多加1所以要减1。”说得太棒了,得到我大力表扬。在他的启发下,又有同学发现了18也可以先看成20,20+19―2的方法。学生争先恐后汇报自己的算法,为了当小老师给别的小组评分,也非常认真倾听和评价。
  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这节课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算法的多样,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数感得到发展,优化意识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学生变得聪明自信,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得到收获,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切实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趣味中感受数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数感。通过数感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更好地、更顺利地学习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0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