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搭建探究与对话的平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殷松荣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不能否认,只有对话,才有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也只有对话,师生之间才能彼此接纳。但无论什么样的对话,都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在师生对文本探究的基础上。新的课程、新的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的角色已在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背驰与剥离中不断发生着质的变化,语文教师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力,我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做了新的尝试,其教学过程概要如下:
一、文本内容呈现(寻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刻画主要人物形象的手段,体会字里行间透出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设置问题情境(品读)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细节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理由,并用深情的朗读感动别人。
三、交流对话(理读)
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探究,发现并提出下列问题,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大不一样,这说明了什么?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小说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还是韩麦尔先生?为什么?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小弗朗士又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评价?“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民族语言真的如此神奇吗?战争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感人事例很多,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课堂这样一个小角落?文章借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民族情感,但开头却写了很长一段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四、阅读体验(说读)
教师带动学生再读文本,生成新的体验。
1.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祖国的语言和学习语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除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文中还有什么人物的言行举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加以解说吗?
3.学完这篇文章,再看课题《最后一课》中的最后,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五、链接生活(展读)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过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体验吗?当你听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时候;当你在电视机前看到我国申奥成功的时候,当你目睹神七升空的一瞬间……你的感受如何呢?
2.在当今和平年代,作为中学生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
这堂课一直是在合作探究与对话交流过程进行着,通过回顾与反思,这个教学实例给我们的启示颇多。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多,感悟就会越丰富。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过度作为使得学生真正成了听众和看客,学生还未开启课本,尚未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强加给了学生,这样就约束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给了学生全新的体验。教师对文本也有消化、吸收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多读与深思的过程,这样教师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从而担任“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学生也只有充分研读了文本,方能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心灵对话,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自然生成。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有层次的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
新课标反对那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分析,反对那种将教参的结论一厢情愿地向学生灌输的分析,反对那种将教材文本抛在一边,教师直接瞄准了所谓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文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五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品中人物,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中的任务;理读,解决文本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的精美;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观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深层次的阅读;展读,是在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拓展延伸与运用,是对学生爱国感情的提升,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对话的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对话者的主体性,同时充分认识学生作为对话者的特殊性。教师在对话中充分发挥引导、促进、推动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状态,培养他们探究事物的兴趣,从而有所发现、发明和革新,进而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由驯化者、传授者转向对话者的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师生之间这种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就是对话关系。在对话关系中,对话双方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才能和创造力才能够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为实现探究与对话搭建平台。“教学相长”,孔子早就暗示了这种平等对话关系。师生平等的对话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新课标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把学生推向前台,做好学生的参谋,睁大赞赏的眼睛,去发现那些“闪光的金子”,对学生有创意的问题想法大力地赞赏,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学生就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探究热情,就会激发学生的活力体验,因而教学要重视、珍视、张扬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有用心灵感动学生心灵,用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由此说来,实现教学的民主对话,教师要由主导者变为指导者,由“师道尊严”变为“和谐合作”,才能把教学讲台变为学生探究对话的平台,而教师就是这一平台的搭建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质疑和见解,引导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具有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总之,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帮助他们成功地完成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对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时教师实现了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在这种探究过程中,可以看出新的教学理念带给教师和学生的快乐――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语文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学生就能真正的享受语文了。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新的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多向互动过程。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探究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跳出课文读课文,让语文课堂教学呈现新的生机,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师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将乐此不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