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书挺
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的信息化是当今教育的两大主题。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及其方案说明首次列入了“研究性学习”板块,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提出和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大量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图书馆都能有包罗万象的资源,而网络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但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都一定适合学生使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寻求信息的获取手段,更要有寻找信息的获取方法,即构建学习网络平台。教师要适度组织信息资源,对于各类专题资源,按照知识领域进行分类,如“关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专题研究,根据课题,可能涉及的内容有环境污染成因、环境污染的种类、国家对环保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而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其资源极其丰富,在互联网上可以是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之后,敢于大胆提出自己观点的创新精神。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行动在学生的前面: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与心理两方面都备好课,还要提前上网搜索有关信息,扩大知识面,当好学生的导航者。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面对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师首先要汲取出适合学生的“一桶水”,才能保证学生能从中获得“一碗水”。 所以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科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提高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养成学生科学的行为习惯,要由过去的知识中心向科学方法中心,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要以获得间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为中心,还要注重学生合作意识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是平等互动的,教师除了要求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外,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基于情境的问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凝聚、激活人们知识技能的触发点,教师的辅导可以以小组和个别辅导为主,进一步分析学生所提出问题的背景资料,掌握学生现有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储备情况,要及时的帮助学生修订研究计划,注意检查各种文档撰写过程中的规范。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意识,包括主动寻找导师,主动寻找合作伙伴,主动查询各种资料,自主提交各种研究文档,主动与人交流,寻求帮助,积极发布作品。教师还要主动的介入活动,随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报告的观点,对创造性表现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发布、发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寻求成果推广的途径,在进行结题答辩前可先开展自评互评,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后再进行。
组织网下的答辩论证活动,可以有学生、辅导教师和专家组成。也可以开展虚拟的答辩活动,具体方法与开题论证答辩相同,此时的答辩活动就更注重成果的用户界定与推广设想,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活动中的感悟,及时捕捉认识上独特性,表达上创新性,促进形成新的问题。
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非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而是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要求。
总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信息素养。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跨时空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学习的主流,它不只是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而应逐向中小学渗进,并逐渐发展为学生―成人――社会人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导引和帮助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的广泛深入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