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困生减负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转化学困生也是如此,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多一点爱心和耐心,他们一样可以茁壮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减负;探索
  
  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已经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在严格执行“减负”的一系列规定之后,对学优生来讲,是给了他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却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显得无所适从。老师上课的节奏加快了,作业量减少了,专课专用,不能利用其它课给自己开小灶了……种种措施,使他们感到既开心,又担心。如何让学困生在减负的同时又提高学习效率,我作了以下探索:
  
  1 提前预习,勤于实践。
  
  由于老师上课的节奏加快了,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因此,课前预习显得尤其重要。让学生,特别是让学困生学会怎么预习,一开始,我每次给出预习提纲,并作必要提示、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想想,然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圈圈点点。这样,通过预习,学生对新授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新授时便可以开门见山,直奔重点,提高效率。
  数学来源于生活,特别是新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而课前预习,便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良好机会。课堂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课前可以先做。比如,学习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在家中先照镜子、到水边观察倒影等。学习小数时,让学生先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又如,在上克和千克时,我让学生到菜市场称1千克的蔬菜或水果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建立1千克概念。
  
  2 以生带生,善待“插嘴”。
  
  课堂教学是师为辅、生为主同唱一台戏。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情况下,教师讲不如学生讲;教师教不如同学教。让学生真正参与互动,投入到学习中,就能促进思维,促进理解,促进记忆。比如,在教学“可能性”时,会出现一定、可能、不可能三种情况,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让孩子们四人一组(学困生分散在其中),每人在三个不同的盒子中夹一粒珠子,一个盒子中只有红珠子,一个盒子中既有红珠子,还有其他颜色的珠子,一个盒子中没有红珠子,每个盒子中只有四粒,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每夹完一个盒子中的珠子后,便用一句话概括本组同学夹红珠子的情况。当学困生不会表达时,可让他先听听同组同学的表述,再仿照说。最后在反馈时,多让学困生来回答,让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很快便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
  此外,我觉得在课中经常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好方法。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学困生也不例外。当他们举着手,嘴中大叫着“我”“我来”,甚至把他的手塞到你的鼻子底下时,应善待他们,让他们有上台表现的机会。积极引导,适时鼓励,启迪智慧的火花,让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所以,讨论法是善待学生“插嘴”的好方法。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学生互相启发、互相纠错、互相补充完善。
  
  3 以“趣”引“思”,增强吸引力。
  
  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的学科。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进行过渡,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结合。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概念背景或例题教学,还是应用题内容的选择或练习题的设计,都注意贴近实际,富有趣味性。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再如,在教学几分之一大小比较时,我设计了吃西瓜环节,孙悟空要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想贪吃,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二分之一比四分之一大,从而嘲笑八戒的傻,在欢笑声中掌握到了比较方法。这样一来,学习内容既有趣味性,也有实用性。对每一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有一种吸引力。教师不用强迫他们,好奇心已使他们开始积极思考了。
  
  4 分层设计练习,实行订正奖励。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并不是一次性划分成好、中、差,而是根据当堂的反馈情况,弹性划分。首先,要求全班学生完成基础练习,然后逐步提升、拓展。让达到前一目标的学生先踏上一步,做后一层次的练习,教师则集中精力个别辅导刚才未懂的学生。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基础作业。变式题不会做也不要紧,听完讲评再做,不会感到有很重负担,学生对这种弹性作业布置很感兴趣,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进步。
  在作业当中,学困生往往容易出错,要求学生订正做错的题目,是保证练习效果的必要措施。但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常常逃避订正。教师不得不花时间和精力去督促,去批评教育。结果是师生双方都很累,而且会产生负面效应。为此,我改变订正方法,实行订正奖励制。在批改作业时,一次做对便给100+,一次没有全对不给分,订正正确了,同样给100分。批改试卷时,第一次给出所得分,订正后,在原分上加分。这样,作业辅导与激励机制双管齐下,调动了学生订正积极性。当学生看到老师在他们订正好的作业本、考卷上写上100分时,脸上露出了欢乐的笑容。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转化学困生也是如此,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多一点爱心和耐心,他们一样可以茁壮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4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