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理念下的音乐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学习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我校开展了“小学音乐考核评价”的课题实验,笔者从课堂的学习评价入手,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 评价的方式――以学生评价为主体
  
  “小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人”,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评价,应该坚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体。教师的导评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课堂学习评价成为激活课堂、激励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以学生评价为主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敢评。学生不仅可以评价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看法,从而让学生打破评价的束缚,敢于挑战偶像和权威,塑造创新人格,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
  2. 提供学生评价的机会,让学生爱评。对同一内容的学习,不但要尽可能地让多位同学评价,还要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直至满意为止。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 拓展学生评价的时空,让学生乐评。除了学生自评外,还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甚至可以让学生找对子互评,以拓展课堂学习评价的时空,促进人人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的效率。
  4. 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并且让学生知道评价的标准,提高评价的质量。
  
  二、 评价的内容――以学生实践为重点
  
  把学生的学习实践作为课堂学习评价的重点内容,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进行评价,又在评价中进行学习实践,使以评促学成为学习评价与学习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和谐地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1. 演唱通过演唱的形式,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演唱表现能力,还可评价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嗓音情况,同时也可抽查学生对音阶、音程、调式、和声、节奏等技能的掌握情况。
  2.乐理这是学生对所学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反馈。如:要求学生回答有关音乐知识方面的问题,视唱几小节的旋律,或在黑板上用划拍法画出音符的时值、划分小节、书写记号,甚至可以听辨、听音模唱、听记几个音或默写等。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把零星的知识组成系统的知识。
  3.欣赏音乐欣赏是学生获得美感的重要途径,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音乐欣赏评价。如听音乐畅谈体会;听音乐拟题作文;听音乐背记曲谱;听音乐击拍;听音乐回答问题等。
  4.创作这是学生运用知识举一反三的反馈活动。这一手段能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的程度,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评价的类型有节奏创作、旋律创作、舞蹈创作等。通过这项活动可评价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评价的过程――以展示学习为核心
  
  课堂学习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成为一种自觉而有效、主动而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1. 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行为评价。通过收集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准确的数据,按照认知规律对小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新的教学过程。
  为了把学生平时学习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我画了一张音乐素质发展评价表贴在教室里,评价内容包括前面所提的几项,凡是在各项音乐活动中优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例如:在课堂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敢于正确评价别人的同学也能得到一朵小红花,这样及时给予学生肯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的意识,树立自信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一种状况评价,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完成具体目标的程度,主要是对因受卷面限制而不能评价的知识点及能力水平进行分散评价。如在每单元后设计故事、小歌手擂台赛、开火车等灵活的形式进行,内容应以各册教材的训练重点而定。
  设计一[主题:小猴子买乐器]
  (1)展示出几件打击乐器,如响板、木鱼、串铃、三角铁、铃鼓、鼓等。每位小朋友自己任选一两种,敲敲、摇摇,看谁能学一学它发出的声音,说出这种乐器的名称。(进一步巩固所学乐器的名称、音色、奏法)
  (2)由小朋友逐一模仿乐器声音,介绍乐器名称,师生共同纠正。比较它们声音的长短。(辨别音的长短)
  (3)按节奏朗诵《小猴子买乐器》。摆上或画上树叶,以加深对学过节奏的印象。(评价节奏学习情况)
  (4)做买卖乐器的游戏。(评价学生对乐器的掌握情况)
  (5)边唱边做游戏。乐器品种可以不断增加变换。(评价创编能力)
  (6)加上打击乐伴奏。(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节奏感)
  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以便于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而且通过趣味性的评价方式,变消极的应考为积极参与,有利于克服学生应试的恐惧,调动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学生发展更全面。
  3.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为确认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总结性评价。如在学期结束时安排“音乐乐园”或“音乐迷宫”,把评价内容融入游戏中,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考得轻松愉快,提高学生们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让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表现进行评价,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设计二[主题:森林音乐会]
  (1)创设意境: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动物们要开一个盛大的音乐会。我们也去参加这个盛会好吗?我们沿着音乐小路出发吧。(音乐小路由节奏卡片组成,评价学生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掌握情况)
  (2)现在已经有许多动物朋友到了,你们听听是谁呢?(播放音乐片断:《百鸟朝凤》、《乌龟走》、《小兔跳》。评价学生对不同音乐形象的听辨能力)
  (3)那边舞池的灯亮了,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跳舞吧。弹奏两段音乐,自编律动。(评价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
  (4)现在那边“小歌星”擂台赛开始了,同学们想不想当擂主?(教师伴奏,学生自选歌曲,自报歌名,并加上动作表演唱。该项内容主要评价学生的音准能力及歌曲的表现力)
  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接受检查,在趣味实践中反馈知识。这样,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使考核不再是教师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枷锁,而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
  
  四、 评价的阐述――以激励学习为目的
  
  以上所说的各种评价方法,只是从某一角度、某一层面上反映小学生音乐学习的情况。针对这些评价所得出的结果,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阐述。在评价中,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要注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努力程度,要在评价结果的阐述中作出鼓励性的表述,从而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1. 对优等生的评价要有激励性,贵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一般而言,音乐优等生大多属于节奏感强,音准能力好的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常常能有丰富的表现力。在评价他们时,不应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把他们的成就有意放大,激起全体学生的创造意识。

  如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习了歌曲《夏》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春》。多数学生千篇一律,只有吴芳的创作最富创新性。当时我没有简单地表扬她,而是让全班学生演唱她的歌曲,并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告诉学生“这首歌曲真美,老师都要被陶醉了”。简短的一句话,对于吴芳来说影响是深远的,她的受益不只是这小小的荣誉,更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动力。同时对于激励其他学生起了巨大的作用。当然优等生也毕竟是孩子,对于他们的失误,教师也应及时地指出,决不能娇惯、放纵了他们的优越感,这样既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又使其他学生产生不平心理。
  2. 对中等生的评价要有鼓动性,使他们尽快地脱颖而出
  音乐中等生在班级中占的成分最大。这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冒尖,大多不是认知能力的一般。他们有的是缺乏争胜心,甘于“不出头”的不刻苦型;有的是学习方法不当、思路不清晰的“乱干”型。因此,对他们的评价,重在鼓动其干劲,即评价要有鼓动性。教师在课堂中要心中有数,抓住评价中等生的契机。如在教学中,要多安排一些适合中等生回答的问题,多给他们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如他们能准确回答,教师要充满激情地说“你真了不起,这节课最难的问题是你解决的,老师相信你会成为全班最棒的”。如果学生回答出现偏差时,教师可继续鼓动学生:“再开动脑筋,差一点就成功了”等等。
  只要相信中等生会做得很出色,不被传统的看法所左右,在音乐这门学科中,使一名普通的学生转化成出色的优等生是不难的。
  3.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评价要有鼓舞性,使他们找到自尊,恢复自信
  音乐学习困难的学生,除极个别属智力差距太大外,多数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其中,教师评价不当,造成学生丧失自尊,缺乏自信,导致学生困难的情况更不是少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给他们参与机会,还要抓住他们的反馈,及时地给予指导,并采用鼓舞性评价,才能使他们在不断地参与中体验成功的欢乐,并逐步找到自尊,恢复自信。如学习困难的学生能正确地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舞性评价,“好极了!”,“如果再努力,你一定是出色的一员”等等。如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错误,教师要善于细心地发现错误中的正确成分,予以肯定评价,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另外,即使学生的答案全是错的,教师也应循循善诱,助其成功,决不能冷眼相待,冷言相讥,让学生一次次品味失败的感受。
  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渴望得到他人赞赏和表扬等心理特点,在评价结果的表述中,切实执行“等级分制”,以淡化分数对学生音乐学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们还可以把“等级分制”化为形象化的标记,如红五星、小红花等等,从而真正使“等级分制”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到一种激励促进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5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