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等职业学校《电工基础》教学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金兰

  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下,教师能发挥更大的教学自主性和灵活性,教学过程就有了更加鲜明的针对性。就教学过程而言,为多姿多彩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教师的聪明才智更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为教师本身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笔者认为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目标设置
  新课程的理念告知我们: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我注意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进行。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想面貌和个性特点等。在此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最近发展目标。
  二、问题分析
  新课程在许多问题和内容的呈现上,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出的提示,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思考、讨论等一系列科学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找到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为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出发编写校本教材。同时,教材中问题的假设、探究活动的设计要避免机械、表面化,而是要重视探究活动的开放性,强调探究结果的“悬念性”和真实性。如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电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电压表、电流表任选其一)的量程?要求:①明确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②如何确定这些数据?③实际用电表与你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为什么?④你能否制作一电表(可能的话)?并用所制作的电表进行测量?⑤如何尽可能地减小测量误差?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先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后面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做好准备。
  三、解决方法
  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合作探究模式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内容,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义,特别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碍”这两字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我在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逐步弄清以下一些问题:①磁铁极性的变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②磁铁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③磁铁在线圈中停止不动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情况之间的关系;④通电线圈插入(或拔出)大线圈时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⑤由磁铁改铁棒,看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等。
  四、行动演示
  沃德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它带给我们的友情和欢乐是自觉的、自愿的、愉悦的。
  五、检查评价
  我们目前对学生的考核方法还是以一张试卷为主,依据分数说明学生的一切。这种评价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简单,但是却不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甚至有可能造成错误的认识。因此要结合模块式教学建立起一整套能够客观展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具体可以从每一个模块、每一个项目入手建立起一个具有延续性的考核体系。这样不但可以直观展现学生综合素质还可以展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过程。
  六、教学反思
  反思有助于弄清问题的实质,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更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对知识特点及知识联系的整体把握。“教学反思”是随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它既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立足岗位提升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培训途径。要想使教学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走出陈陈相因的困窘,就必须学会反思。反思可以是对他人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可以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可以是个人反思,也可以是集体性反思。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常用反思,用好反思,让反思激活学生的智慧,提升学习的能力,并成为学生发展的助力。
  总之,要搞好电子职业技术教育并不是三言两语可讲得完的,任重而道远,只有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地适应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才能使电子职业技术教育更上一台阶。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26~29.
  [2]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3~116.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职教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