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腹有诗书气自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凤新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至理名言;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谆谆教导……从中我们不难窥见古代教育中对背诵的重视程度。虽说现代教育已不再需要像古人那样大量地死记硬背,但是,适量的背诵还是必需的,尤其对语文这门功课而言。
  
  一、认识背诵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离开熟读、背诵,语言是学不好的。这些年语文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用在语文学习上的课时最多,但大多数学生语文成绩不理想,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也确实不能满足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生活的需要,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因为学生绝大部分课上时间听老师讲解、分析课文,自己没有去读,课下又没有自觉地找时间去读。有些学生大学毕业了,读个报纸、文件磕磕巴巴,一般的文章也写不好,更没有随机应变、即席演讲的能力。很大原因就是没有熟读、背诵一些诗文。到时候,老师十几年中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全派不上用场。所以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背诵,同学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几百篇诗文在胸,一个人的修养、气质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整体素质也会明显提高。
  
  二、排除背诵的功利性
  
  背诵被誉为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将名诗警句、精彩章节、妙文华章等语文材料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无疑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但是,当背诵拖上功利性的阴影时,它就尴尬无比!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主观题,古诗文默写最客观,考前大家都可以把握,惟其如此,谁在这题失分,谁就最易失败,所以,背诵默写要考的古诗文,自然成了早读的唯一内容。于是乎,语文早读有了极强的排他性。由此衍生出来的教师指令与包办下的背诵,锁定的是“芝麻”,摒弃的是“西瓜”,这种锁定,颠覆了学生的自主地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背诵范围,大大降低了背诵记忆的效率,影响了学生自主积淀、自主运用。
  
  三、掌握背诵的方法
  
  由于文体的差异,对不同课文应采取相应的不同方法。可以根据文章自身特点采取“对症下药”。如在指导学生背诵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应抓住文章的感情脉络“盼春一绘春―颂春”。在“绘春”这一层次中,又要抓住“春花图一春风图一春草图一春雨图―迎春图”。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张层次分明的网,抓住了主线,才能把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背影》则与《春》有着很大的不同。指导学生背诵文中有关父亲去为儿子买橘这一精彩片断时,应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描绘父亲动作的关键词。有的文章较短,可以采取整体通读后再背诵;有的文章较长,则可以化整为零,各个突破后再合为整体。
  
  四、背诵与写作相结合
  
  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把背诵与说话、写作结合起来。因为只有运用了,才会明白用得恰当还是不恰当,用得多了,熟练了,才会用得越来越准确。如有位同学看见春回大地、垂柳婆娑的景象时,脱口吟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优美的诗句放在脑子里不用,如同“死水”,毫无价值可言,只有把这些精彩的语句与生活联系起来,并且运用到生活中去,它才会焕发出鲜活的光芒。有位学生在作文《雪后》写道:“早晨起来,推开门一看,哇!好一派北国风光,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他把刚学过的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来,运用者也甚为得意。这样就把写作与背诵结合了起来,既丰富了词汇,又提高了生活素养。
  作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我们都深知熟读背诵的重要性,但它的重要性绝不尽在于考试拿分。在新课改不断推进之际,老师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熟读、背诵一批典范的诗词文章,他们将终身受益无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