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的整合课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生玮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落实这些要求,并取得文言文教学的最佳效果是一个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基于对文言文教学的经验和研究,我对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的整合课型做了一些探究,认为以下几种课型是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整合课型。
一、诵读鉴赏型
就是以诵读方法激发兴趣为价值取向的文言课。诵读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有效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途径。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的确,朗读能大大地丰富语言的信息,传递作品的情感。
教师可挑选适合学生口味的文言文诵读材料让他们诵读。这些文章可以是相同体裁的,如《三峡》《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等描写风景秀美的好文章;可以是相似题材的,可以是围绕某作者的,如李白的;可以是关于某主题的,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挑选文章以“浅易”为标准,诵读以熟读成诵为要求。教师可指导学生诵读的技巧,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和习惯。让我们的文言文课堂真能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
二、知识聚合型
以文言知识积累为学习侧重点的课。文言文知识总让人觉得“生”“涩”“繁”“杂”,除了要在诵读感知中积累外,还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有“文”无“言”的文言文教学同样是不可取的。离开对文言字词句的把握,就不可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更谈不上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
字、词、句的知识都需要集中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迁移、运用,是不可或缺的。一是重要的实虚词,如“一”等;二是古今异义词;三是词类活用;四是重要的虚词,如“以”“而”等;五是特殊句式;六是翻译句子,还有一些文化常识、人文掌故。仅凭学生自己积累,有一定难度,需要有教师的参与和点拨。
教师可将知识分解整合,聚合为一堂课。如翻译竞赛课,先讲方法,然后把课文的重要句子作为这节课竞赛的题目。
文言语言知识本身也是一个系统,也值得和需要探究。
三、人文专题型
是围绕人文主题进行探讨的课。文言文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古人的思想感情、精神追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这些人文因素常常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存在差异、发生碰撞,激发学生去思考、去体悟、去扬弃。这些人文主题如“李白与酒和月”;“如何看待屈原的忠君与爱国”;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论语”六则》《孟子两则》《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楼记》等.
组织形式可以是课堂讨论交流,可以是专题探索,也可以是研究成果展示,甚至可以采取寓思考、发现、新解于表演的文娱形式。
四、问题探究型
是以“问题”为纽带,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探究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文言课。
问题探究是探究学习的表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它是学校课程中的一种“探究”。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就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找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活动的过程”。显然,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究式学习的关键是“自主寻找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尽管这些“答案、意义”未必有科学发现意义上的价值,但对学生来说,它们就是学生的“发现”,就是学习的“价值”。探究式学习所要彰显的,正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自主性”,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这些“问题”主要来自文言文学习中的学习主体即学生,可以是在文本研习中产生的,也可以是教师启发诱导下产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问题解决的方式应该是通过课堂多种“对话”,或者是专题研究的形式,或者是学生个体的思考与领悟,或者是学习小组的共同探讨。
教师的指导帮助是离不开的,只是不能代替学生的体验感悟。
基于以上对于文言文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成熟的考虑,我认为我们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无论哪种课型,哪种讲课方式,都应让学生动起来,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三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