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创新 服装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山东省服装行业发展的迅速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繁荣的市场背后,各地的服装企业却面临着共同的难题――从事实际生产工作的中初级服装技术人才空前紧缺。而服装专业中初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却同时急剧下滑――供需之间的矛盾正在不断加大。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一是服装企业规模扩大,供求的总体不平衡。二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也需要改革。三是专业对口,但学生专业知识陈旧,企业认为毕业生不好用,不能用,造成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涉及中职服装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如何整合等。中职服装专业必需要注重质量的内涵发展,只有通过课程改革来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服装专业 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建设 模拟实践
1 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改革的背景
1.1 服装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服装企业发展成集面料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作、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外联系合作的增多,不少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逐渐被运用到服装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科学技术综合化,随着学科和行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服装企业迫切需要更多宽专业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正视企业发展的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创新服装课程建设来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1.2 中职服装人才“供需”矛盾需求。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服装企业规模扩大,二是传统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相对滞后,学生专业知识陈旧,企业认为毕业生不好用,供求的总体不平衡。据2010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我省已有各类服装企业1万余家,占全国服装企业的四分之一。仅就诸城市而言,已有服装生产企业约2000余家,规模以上100余家,销售产值超过60亿元,且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根据我们对诸城市其中30家大中型服装企业进行了关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表明: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占43.3%;需要应用型和即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人才的占30%;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占26.7%;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占13.3%。其中,高中(中专)和大专,所占的比例是一样的为26.7%,本科人才仅仅只有10%。通过调研分析目前社会对服装专业中初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服装专业中初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却同时急剧下滑――供需之间的矛盾正在不断加大。
1.3 中职服装专业的内涵发展需求。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也有所加大,没有质量的中职服装专业将会在“洗牌”中被淘汰出局。因此中职服装专业必须创新课程建设,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内涵发展。
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概念及其三个层面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以直接就业(上岗)为主要目标展开的教育与教学活动,其实是职教主体思想的指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2.1 思想层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体系,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而为未来就业的教育和教学的思想。
2.2 机制层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国家统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的办学机制。职业教育(培训)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
2.3 模式层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又是一种模式,即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其课程实施和评价均要与就业的岗位需求相匹配。
3 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是2009年4月经潍坊市职业教育教研室批准立项的。立项后,课题组在学校科研室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设计了研究方案。成立了课题小组。课题组对整个研究进行了任务分解,做到任务落实到人。全体成员按照分工和时间部署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课题立项初期,不少专业教师是从没有进过工厂,也没有从事过生产实践。他们对服装企业的岗位需求知之甚少,这些都成了推进课题研究的阻碍。为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分批到新郎.希努尔西服有限公司进行不同岗位实践见习,掌握了主要岗位的技术要求和部分生产先进技术。2009年又派魏宁老师到杭州参加全国骨干培训。2010年刘媛、王建梅二人到上海参加服装CAD培训。定期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水平。
3.2 加强了对课题的整体驾驭。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切实加强了对当今服装行业市场的调查分析。我们组织专人多次到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当前的企业发展动态,尤其了解新形势下品牌营销战略,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方向进行预测。从企业现状的调查中了解服装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结合现有服装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分析,明确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分析始终贯穿了整个研究过程之中,提高了研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切实加强了课题研究的协调,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子课题与子课题之间的协调。我们根据子课题研究的推进情况,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会议,通报各自的研究进展情况、研究成果和研究体会,相互借鉴,共同研究下一步课题推进的办法,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3.3 加强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
3.3.1 建设以服装专业培养任务引领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服装实践教学一般可划分为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岗位适应能力阶段和职业能力形成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校内专业教室中完成,主要教学模式为单项训练和模块训练,如一年级基础训练主要进行的是服装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二年级模块训练,主要是各服装流程的综合操作,为后阶段的岗位适应打好基础。岗位适应能力阶段和职业能力形成阶段就必须在仿真或全真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3.3.2 整合以就业岗位要求的“必须、够用”为准则的课程。对校本教材整合是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研究载体,以就业岗位及知识的“必须、够用”为准则。内容程序化后呈现的形式是:项目、任务、工艺、范例、案例、设备、产品、实验。三年要完成部分主干教材:《服装西裤、裙子生产工艺流程》、《衬衣生产工艺流程》、《服装西服生产工艺流程》、《服装CAD》的编写工作。
3.3.3 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市场经验,加强与服装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培养 “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是我校服装专业师资建设的核心目标。
3.3.4 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我校建立建全两室两场一中心,“实习平台阶梯式”的实验实习基地:服装实验、服装实训室,教学现场、企业现场,公共实习中心。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模拟生产岗位实践的需求。
4 实践成效及推广
两年多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尝试,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4.1 教师的科研意识大大增强,课改效果明显。
4.1.1 教学、科研成果。课题实施以来,取得明显成效。 2010年6月服装专业代表潍坊市参加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一个三等奖、两个优秀奖;2010年12月服装课题在潍坊市职业教育阶段性成果展中获一等奖;2010年9月服装教研室被评为诸城市职业教育优秀教研室;2009年10月赵新英、刘培花老师分别在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类教师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2010年1月编写的校本教材获诸城市职业教育优秀校本讲义评选一等奖。许多教师撰写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其中有十余篇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4.1.2 教学内容的整合。现已完成《服装西裤、裙子生产工艺流程》、《衬衣生产工艺流程》、《服装西服生产工艺流程》《服装CAD》校本教材的编写和课程标准的制定。
4.1.3 课程建设情况。科研小组与服装专家及同行讨论研究,调整了现有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仅对生产岗位需求将主干课程进行整合,制定了教学大纲,修订了教学计划。尝试“教―示范―学―实践―模拟”一体化教学模式。努力使服装教学与生产岗位零距离接轨。
4.2 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
4.2.1 职业素养方面。2010年以来,服装专业学生其中2人被评为“省优秀干部”,4人被评为“潍坊市优秀干部”,1人获“省优秀毕业生”,3人获“潍坊市优秀毕业生;200多人次分别获“各类奖学金;有3名学生光荣入党。占学校总数的30%。学生的职业素养明显提高。
4.2.2 专业技能方面。实验班的专业技能明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强,如08级实验班不仅具备熟练的缝制技能,还基本掌握了服装制版、编写工艺单、服装CAD、服装设计等技能。在这次技能等级定级中除了一部分定中级缝纫工外,有不少学生取得了中级服装设计、服装裁剪、服装制板等技能等级证。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
4.2.3 创新意识方面。通过开展各类技能比武、第二课堂、科技文化、教科研及学校实施的1+4+1工程等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2010年6月份08级服装班的赵红、韩风云、同学在山东省服装技能比赛中分别获一等奖,2010年11月08级服装班的王文涛同学的作品《温馨家园》在山东省第三届宿舍文化节评比中获摄影类二等奖,齐长奎同学的作品《节水.为子孙节省财富》在省第三届宿舍文化节评比中获公益广告类二等奖。
4.2.4 学生就业方面。从今年的诸城市人才招聘会看出:服装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学生可以选择和胜任不同的生产岗位。通过我们调研和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得知:企业对10年服装毕业生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无一例有业不就和消极待业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学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创新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方法.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2 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3 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关键问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