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而据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数学列居首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使其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1体验生活数学,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回归大自然,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的新课程理论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首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景: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课程理念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为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变成活动主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借助同学们都熟识的牙膏盒、墨水盒、冰箱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有几条棱?棱与棱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让学生自己体会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践活动,促使生活情景“数学化”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学生生活情景、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空洞未知的,怎样将一些索然无味的知识活生生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呢?在教学中应有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变未知为已知,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巨大价值。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认识生活世界。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应用时,我带领学生到张大爷的一块三角形空地处,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站在一条边旁,量出这条边的长度,也就是各个小组得到了三角形底边的长,再指导他们出各自边上的高的长度,汇报测量结果,各小组数据不同,让他们根据各自测量数据计算出三角形面积。这时有位同学发现他的计算结果与其他组的相同,便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我们测量出的数据不同,为什么算出的面积却是一样的呢?”我抓住同学们想知道原因的心理反问:“你们的测量数据虽然不同,但这块地的大小会因你们来测量而改变吗?”同学们沉默了一会儿,想起了课堂上学的知识,有同学说:“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每条边都可以作为底边,每边上的高必须和底边相对应,这样求出来的三角形面积才正确”。同学的回答体现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学生学会了知识以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以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