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管理新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改革开放,发展了经济,解放了生产力。大量农民离开家乡,走向城市,留给农村的多数是老人和孩子(留守儿童),这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正确认识这种巨大的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建立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教师主导的发展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服务的思想,尊重广大师生,发现他们的特长,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发展,从而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1尊重师生,使其学会自我尊重
在农村,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发扬“三苦”精神,即教师苦抓、学生苦学、家长苦供,就一定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于是,农村学校节假日也不让学生休息,安排了早自习、晚自习、午自习等。这种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尊重客观规律,一味地强迫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做法,表面上学生迫于学校及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学习,而实际上由于严重违背他们的意志,违反教育规律,他们只好在那里消极怠工。“长此下去,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还能知道些什么呢?”目前,“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广大校长的共识。“以人为本”,主要就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
1.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客观规律,下大力气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又不怕困难地去学习、去探究,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自觉自愿地探索未知领域,不可再闭门读死书了。学校管理者要定期评选“师德标兵”,大力开展“教师形象工程建设”,并将其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条件。
1.2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并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
1.3尊重学生还要求我们提倡蹲下来的教育,建立以尊重为前提的平等、比主的师生关系。没有尊重就不可能达到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
1.4“以人为本”,不但包括学生也包括老师。只有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的任务主要在于设法为发挥教师的才智创造适宜条件,减少和消除教师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2发现闪光点,使其学会自我发现
在我国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的管理,也是让被管理者老老实实地服从、规规矩矩地做事,是让被管理者的意志得以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是让具体的工作都能按部就班地得以顺利完成。应该说,这确实也是一种管理理念,而且有时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与时代的要求是相悖的,是培养不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
学校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对人的“管理”的含义绝不等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要求”和“制约”,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这是一种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完全不相适应的。学校的根本意义在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
在农村中小学校管理中,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学校领导真正成为教师创新的发现者、教师开展探索活动的支持者、排难者,成为教师心目中一个值得尊敬、爱戴的仁者加智者。也就是说管理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实践探索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发现被管理者(学生和教师)的兴趣、需要、优势和长处,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创造相应的条件,营造适宜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3激励师生,使其学会自我激励
农村中小学校经费紧张,教师的工资水平低(相对于打工农民而言)。学校管理就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这就离不开激励,而激励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3.1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心境下,师生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
3.2满足师生合理需求,激发师生进步动力。需求是教师的工作源泉,教师的工作动力,无一不是由其需求引起的。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中,校长与教师之间相互信任,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活动,鼓励他们迎接挑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经常与教师交流,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让教师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尽可能得到合理满足,并引导其需求向前发展,以保持其工作的活力与干劲。
3.3在激励的文化氛围中,让其学会自我激励。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虽然能使师生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但这种体验一般是短暂的、外在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激发师生的内驱力,即引导师生学会自我激励,形成内在激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8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