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设情景 激发热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多一点智慧,学生就可以多一点热情。往往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扣人心弦的问题情景,一个合理巧妙的活动,都可以让整个课堂涌动着求知的欲望,飞扬着灵活的翅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燃烧着学习的激情。
  关键词:情景 激发创设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多一点智慧,学生就可以多一点热情。往往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扣人心弦的问题情景,一个合理巧妙的活动,都可以让整个课堂涌动着求知的欲望,飞扬着灵活的翅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燃烧着学习的激情。
  1、延伸基础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解决数学问题显然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有关,作为教师,应该贴切地了解学生,并适当的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三角形一章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在△ABC中,∠ABC= 50°,∠ACB=75°,点O是∠ABC、∠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求∠BOC的度数。
  这是一道基础题,考察学生对角平分线及三角形内角和等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如果就题讲题,则淡而无味,而在解决了这问题之后,再向深挖掘,进一步深化学生认知结构,则能取得不同的收效。如进一步提出问题:∠A=α,你能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吗?
  这个问题看上去仅仅是数字换成了字母α,但它不仅巩固了前面的多项式,也可以再追问:当α等于多少时,∠BOC=130°?这样,问题就变成了一个方程问题。
  进一步地,问题还可以改为:若O点为∠ABC、∠ACB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那么如何求∠BOC的度数?这样充分利用了前面的问题情境,丰富了该题的知识含量,使学生在解题中巩固了知识点,也发展了知识,增加了知识的系统性,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2、加强知识联想,创设问题情境
  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又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遇到问题产生联想,解决问题后举一反三,是学习的较高境界。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
  例如,线段AB的中点为C,线段AC的中点为D,若线段BD的长度为5厘米,那么线段AB的长度是多少?解决这个问题后再提出:
  已知 ∠AOB的角平分线为OC,∠AOC的角平分线为OD,若∠BOD的度数为50度,那么∠AOB的度数是多少?
  这两道题目的考查角度不同,但方法完全一样,通过这样的联想来解决问题,会让学生感受到许多数学问题息息相关,从而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与学习兴趣。
  3、渗透建模思想,创设问题情境
  建模,是一种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简单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扇形的面积时,首先来一段学生熟悉的《小兵张嘎》中机枪扫射的战争场面,把学生的情绪激发起来,然后,引入问题:假设敌人碉堡的机枪射程是100米,机枪转动的角度是120度,那么敌人机枪的控制区域是多大?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入了扇面的面积问题。
  4、巧设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得到数学结论,这在几何学习的起步阶段是很有效地活动。
  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课前准备三根长短不一的细棒,试着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把最短的一根折去一部分,再试;再折去一部分,再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现最短的小棒已不能围成三角形。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这样的小木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一定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实验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能得以迅速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8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