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腹有诗书气自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秋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阅读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能力。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因此,课外阅读对每一位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就目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等两方面来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一、当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早自修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反之,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
  二是学生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书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三是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二、新课程下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大纲》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具体量化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呢?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呢?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做:
  一是耳濡目染,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大多数小学生都把老师作为学习的偶像,乐于效仿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就要先做爱书之人。在每天的午读时间,我总是捧着书端坐在讲台上,看到精彩地方甚至故意呵呵笑出声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必要的时候,我还会用讲故事或朗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结果。久而久之,学生便渐渐消失了对于阅读的那种迷惘与冷淡,取而代之的是新奇、渴求,有时上课铃响起还欲罢不能,其情其景,真如陶渊明所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或许他们只不过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毕竟比一无所知已好上不知多少倍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如果有较深的文化积淀,在授课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自然会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岂不会激发学生产生“读书破万卷”的愿望?
  二是开展活动,培养阅读兴趣。课改实验教材使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大大增加,这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班上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学完《回自己的祖国去》,我利用班会课开了一个“爱国名人故事会”,让孩子们带着故事书进课堂,把书上的故事读或讲给大家听。学生们找来了“华罗庚”“周恩来”“赵一曼”等等名人爱国故事或读或讲,小小的故事会不仅使学生受到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课外阅读的新窗口,把目光从漫画书上收回来,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为了给更多的孩子机会,开展图书室阅读活动后,每天的语文课我安排出五分钟时间请两位同学登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读课外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字、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力及胆量。然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书阅读,这不仅仅激发了每一个人读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花较少的钱读较多的书。
  三是切实减轻学生阅读负担。为了达到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很多老师规定学生阅读时要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表面看来这是教师检测学生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学生往往是随随便便摘抄几句敷衍了事,远远背离了老师的初衷。我认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倡作摘抄,写读后感,但不能强求。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宁愿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也不愿在课外阅读时因为阅读任务成为无形的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尴尬的境地。当然课外阅读并不排斥阅读后的表现,不妨采用“读书交流会”、“小书虫展示会”等等生动活泼的交流形式。
  2.善于观察,引导学生乐读。
  ――正确引导,满足学生需求。小学生因受其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影响,课外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选择时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容易出现从众心理,赶时髦或者不加选择,拿到什么就读什么。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善于观察和揣摩学生心理,巧妙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正因为如此,我们就能了解为什么《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然而,受认知水平的局限,在学生间流行的读物中也夹杂着一些低级趣味或是不健康的书籍。的确,时尚图书如同一柄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也可能会为儿童撑开一方想像的天空。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爱好和阅读需求后可以采用推荐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阅读:(1)教师推荐。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经典读物:《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2)学生推荐。由学生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的做法将更易于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因为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比较接近。
  ――共读共乐,引发情感共鸣。前些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近几年,随着《哈利・波特》系列的上映,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在这些时尚图书中不乏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对待这种时尚阅读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如果我们有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那么,这也使一个孩子能够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成人有成人的经典读物,或许也有一些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对儿童而言,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爱丽丝梦游仙境记》、《海底两万里》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只有善于观察,紧紧把握学生时尚的脉搏,才能贴近学生心灵,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那不经意间流露的理解和尊重,共读共乐中水乳交融的境界,怎不令学生忘我阅读而乐此不疲呢?
  如一位哲人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和交流。”书籍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阶梯,也是人们精神和灵魂的结晶,更是我们最好的良师益友。开展课外阅读是提高全体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条件,我们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乐读,愿读,爱读”,从而令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