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娟

  摘要:中学语文学习仍旧是学生的母语学习阶段,要想听懂别人的话,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必须培养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而能够快速培养学生语感的唯一捷径便是朗读。进行朗读教学,主要从朗读的作用、朗读的方法上进行合理指导,其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在语文中发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朗读教学 朗读作用 朗读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它有诸多功能: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下面就朗读的作用、朗读的指导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朗读教学的作用
  
  1. 朗读有利于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2. 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音乐美、形象美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对“美”进行创造。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魁力的。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音乐美。
  另外,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
  
  二、朗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1. 创设情境,激发朗读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对于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教师要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的情境中,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才能使学生乐读、好读、善读。
  特别是配乐读,它是现今语文课改中涌现出来的新阅读方式。阅读时,可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的交汇的海洋中神游。神情并茂,互融互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配乐读,教师还可以利用与课文背景有关的充分的教学资源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以达到入情阅读的效果。如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了一遍,这篇文章写得很唯美,可好些学生并不能一下子走进人物心灵深处。
  2. 采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土地的誓言》一文中有一句话:“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理解此句“泛滥”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泛滥”改为“涌动” 、“澎湃”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就理解了“泛滥”在这里有心情激愤奔放的含义,比“涌动”、“澎湃”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皇帝、老大臣、官员看新装时的心理描写,分别用了不同的句式。如皇帝“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反问句)老大臣“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感叹句)官员“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这样的官职吧?”(疑问语气)把他们说的话互相转换、比较,学生再去朗读,既增强了兴趣,又很快就理解了皇帝的骄横和愚蠢,老大臣和官员的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
  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朗朗读书声,读出《观舞记》的飞动的美,读出《斑羚飞渡》的震撼人心,读出初春时节的新鲜活力……动口动心动容地读,读出语文的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