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 红
传统的语文教学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教学出现了“高耗低效”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学已慢悠悠地由传统的知识论转向现代的主体论,由侧重结论性知识的传授灌输转向注重对知识的体验感悟。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同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以提高读书的能力。
一、 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培养其语感能力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机械而又重复的操练,于是教师一味地繁琐地提问和冗长细腻地分析讲解,使学生缺乏阅读实践。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因而指导学生读书应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更应具有声情并茂的范读艺术,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领会课文,体会蕴含的思想内涵,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同时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使每个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
二、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用自己博大的爱来融化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张开想象的翅膀,激起情感的涟漪。课堂教学中,一位老师和学生们正兴趣盎然地朗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冷不防,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月儿是圆圆的,不是弯弯的。”另一个学生又说:“老师,月亮上有一个嫦娥阿姨,还有一个小白兔。”“嗡―”课堂像炸开了的油锅似的。这时,老师先是一愣,但马上回过神来,首先微笑着给予肯定:“这两位同学说得真好,说明他们平时认真观察,上课积极思考,但以后如果能先举手再发言就更好了。”然后顺势引导:“是呀,小小的月儿是多么神奇啊!同学们,让我们到这神秘的月儿上去看看,好吗?”学生们齐声说:“好!”接着又说:“那,我们就要把这句读好,要让别人感觉到月儿真的很神奇。大家继续读。”我们假想一下,这位老师如果怒斥其“胡言乱语”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想必不光是这两个学生,连其他的学生也会一下子兴致索然了。这位老师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更是用自己的宽容和爱,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相反还乘势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保护了学生的创新嫩芽,燃烧起学生的智慧之火。很多时候,爱会产生灵感,促发智慧,更会使我们的课堂焕发人性的光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必然是快乐的,课堂也必然是生机勃勃的。新课改呼唤这样的充满爱的课堂。课堂有爱就有快乐。
三、让学生深层次读书,培养其质疑能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并大胆质疑释疑,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
质疑释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满堂灌”、“满堂问”以及“满堂做练习”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本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因此,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是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
《天山景物记》是碧野先生的名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你认为哪些地方还可以变换表达的方式?学生兴致盎然,有位学生竟找出“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峰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这句缺少主语。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发现“在……下”是介词短语,不能作主语。我和我的学生们真是欣慰不已,求异思维、创新的火花也由此产生,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读的主体性。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略读、浏览、精读、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增强自主读书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