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情境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 莉

  摘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创设学生“提问”动机、创设学习情景、创设问题情境等方面的创设情境着手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能力
  
  当前我国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科学探究已成为改革的主题,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保证他们的探究活动更好地进行,是人们创造发明的源泉,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而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创设学生“提问”动机
  
  1. 运用化学史教育,明确“提问”的重要性。
  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恰当地运用化学史教育,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问题”在化学科学发展史上是如何发挥巨大作用的,从而使学生明白“提出问题”对于科学及社会的发展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如:法国化学家贝克勒耳(H.Becquerel)很偶然地发现放在暗处的铀使底片曝光的奇特现象,这既不需经过太阳光的照射,又不同于X射线,对此,居里夫人敏感地提出了“是什么使得铀和其它的物质发出这种奇特的光线”的科学问题,居里夫人正是凭着她那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顽强的毅力,从这里开创出了放射性研究的新领域,发现了镭和钋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并具体揭示了元素嬗变规律,成为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女性,为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实现“提问”的途径。
  化学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形形色色、多姿多彩,化学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许多人去研究、去探索;化学自然也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世界本质的兴趣。化学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展现化学的新、奇、美、趣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如:原电池的教学中,教师把连有音乐门铃的铜片、锌片分别插入西红柿中,便有悦耳的音乐响起。
  开展家庭小实验。如:灼烧贝壳制取生石灰,用蛋壳跟酸反应,冷却蜡烛火焰收集碳黑等。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查。如:在“三废的处理”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参观。
  引进鼓励机制,为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甚至很荒唐,但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作为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二、创设学习情景
  
  学生在学习教科书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时,总要以各种具体的事实知识、具体的言语运动编码为依托。创设学习情景,正是想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学习化学知识,形成对知识的有效表征,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运用。相对于传统的课程,强调情景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理科课程改革的趋势。情景是形成学习内容的具体背景,是学习素材的呈现方式和加工方式,它不仅包括过程的情景化,也包括结果的情景化。学习的情景融会到学习结果中,可以增强学习结果的迁移。
  1. 创设生活化学习情景
  研究表明,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的知识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样学习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保持最牢固,也最容易提取。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如:对燃烧的产生和灭火,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系列似乎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动手探究。可以试一试都是无色液体的水和酒精哪种物质能被点燃;试一试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木条和煤块的难易;尝试熄灭蜡烛火焰的种种方法,回忆生活中熄灭煤气炉火、扑灭油锅火焰、吹灭酒精灯火的经验,从中领悟并归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如果抛开这些经验,单纯从原理上分析或者让学生被动地观察教师的演示,验证所讲述的道理,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
  2. 创设探究的学习情景
  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在探究情景的学习中,学生所积累的过程经历、理智和情感体验、知识和方法是活生生的可应用的。许多专家认为,经历过“探究”学习的学生更喜欢提出问题,喜欢在倾听各方面意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又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所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形成原电池的三个基本条件,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的书写,这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及易错点。教师可提供两根Fe棒、一根Cu棒、一根Zn棒、稀HCI、酒精、CuSO4溶液、导线及电流表等,然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来证明有关原理及性质,然后再由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通过讨论确定是否形成了原电池,并把所形成的原电池中的电极反应书写出来,这些过程是在他们的思维极其活跃的状态下进行的探究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更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
  
  1.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氯水或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是由于氯气和水作用生成了强氧化性的次氯酸,教师可以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演示干燥氯气与干燥红布条、潮湿红布条的作用,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使红布条褪色的物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而后,让学生观察石蕊试剂滴入氯水后产生的现象,新鲜和久置氯水对石蕊、色布作用的差异,氯水与硝酸银溶液的作用,氯水在阳光折射下产生变化的现象等,从这些现象使学生产生氯气与水发生什么反应,它与氯水性质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与猜想。最后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化学知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2. 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利用学生以前所知道的“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少”等现象,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还是减少”的问题。
  3. 以谬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稚化自己的思维,模仿学生的错误思维方式,进行推理、论证或演示实验,当产生不合理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例如:不少学生认为只有点燃后才能燃烧。教师仿照学生提出这一结论后,再演示白磷自燃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疑问,主动探究自燃的原因。再如,当让学生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时,学生不屑一顾写出2Na+CuSO4=Na2SO4+Cu这个化学方程式。此时教师不必急于指出其错误,却故意做出肯定评价,“将错就错”,然后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游动,有气泡生成,发出嘶嘶的声音,出现蓝色浑浊),并问与他们所写反应方程式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那么原因何在呢?教师与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4. 利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入手,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主动发现问题。
  5. 通过化学史实、现象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境”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和曲折,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6. 通过精心策划的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他们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
  例如:关于苯酚的分子结构,有的学生认为它和苯分子一样也是平面六边形结构,另有学生认为由于羟基的引入,导致羟基上的氧原子不与其它碳氢原子共面,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呢?通过讨论,学生对有关的分子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慧博,孙鹏飞.课程情境对课程的影响.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7年第7期.
  [2]潘年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探索.陕西教育(理论),2006年第1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