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学习之情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学生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他们学习知识的感受有如让你把15克的盐直接咽下——难受。如果换一种方式,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或一盘菜肴中——享受。
  关键词]:学生  特点  知识  情境
  知识如盐,情境如汤如菜肴,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发展能力呢?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把知识溶入情境之中,犹如盐需溶入汤中,你才能在享用佳肴时将盐全部吸收。因此,知识需要情境,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喜欢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儿童心理特征、学习的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学习的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思考、感悟、增智,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一、利用认知特点,创设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实践中,可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采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
  二、抓住学生喜好心理,创设学习情境
  学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佳。 “玩”是孩子的天性,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三、根据学生年龄变化,创设学习情境
  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是有差异性。所以,教学情境创设的内容、形式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而有所变化。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當其中的角色。因此教师可运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如教学一年级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我就充分利用媒体创设了一个直观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情境:1、接待客人时,小免先拿来三盘果子(每盘10个果子),由于客人太多了,再拿来了两盘的学习情境。然后把拿果子的过程多演示两次,让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图意,看谁最聪明,能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直观的演示,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说出,小免先拿来3盘果子,再拿来2盘果子,一共有多少盘果子?小免先拿来30个果子,再拿来20个果子,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学生在这种不显露目的直观情境作用下,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感知的对象,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情绪,能使他们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对于那些过于“花哨”的动画反而感觉“幼稚”了。教师应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如:在教学六年级《圆周长的教学》,首先课件演示蚂蚁沿着一个圆跑了一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圆的周长?这只蚂蚁所走的路程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学生有画圆这一知识经验,一下就能说出两种猜想:(1)有些同学猜和圆的直径有关;(2)有些同学猜和圆的半径有关。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学生马上小组合作进行验证。量一量自己手上圆的直径与周长、半径与周长,算一算他们的比值,然后小组讨论他们的关系,得出结论: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周长总是半径的六倍多一些。让他们比较这两种探究的结论,知道因为半径是直径的1/2,所以一个是三倍多一些;一个是六倍多一些。从而认识到圆周长是直径的π倍;周长是半径的2π倍。这个教学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的操作,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创设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因此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教学 “生活化”,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能初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如教学比的应用,我们在学会了比的知识后,还要让学生学会用比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我就利用我们班第一组有11人,第二组、第三组各有12人,第四组有13人的人数特点,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情景。老师现在手上有24个作业本,要分给两组的同学,你们认为怎样分比较公平?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说平均分:24÷2=12本,每组分得12本。当老师要把这些作业本分给二、三的时候,你们说的对。如果老师要把这些作业本分给一、四组,你认为这样分公平吗?这时有些同学马上发现问题了,如果平均分给两组,那第一组1人1本就多出一本,而第四组1人1本的话就少1本,有人就分不到作业本了,这样不公平吧。那你们认为怎样分对他们公平?第一组分11本,第四组分13本,这样就每人都得到1本作业本。大家都同意这种分法。那你们的这种分法是随便分的,还是按什么来分的呢?学生很快就说出因为两组的人数不一样,所以不能用平均分,要按人数来分才公平。这个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很容易就让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公平分法,有平均分,还有今天要学的按比例来分配,所以以后要分配物质时要考虑实际,取用什么方法来分比较公平。
  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所以,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教师应努力做到知识与情境交融,让知识随情境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真正发挥情境的功能,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魅力,教学效果更出色。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
  (2)《名人名言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2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