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燕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且受到众多新型教学方法的重视。本文就作者的教学经历从小组活动分组、任务设计、分工和搭配、活动的评估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几个方面谈小组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 多边互动
  
  一、引言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语言学习的重视程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但是大学英语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如班级人数较多,总课时相对较少(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两年仅有280个课时)。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虽然学会了一些重要的语言特征,但是理解和表达能力还是无法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最终导致工作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不高,特别是说和写方面。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教师们尝试了很多新方法,如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learner-centered teaching)、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而这些教学方法,对小组活动都非常重视,并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英语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在交际合作学习中把英语知识和交际知识活化为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应用素质。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习者个体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使用目的语。它能减轻学习者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和害羞心理。笔者将根据自己的经历从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任务设计、分工和搭配、合作学习的评估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几个方面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利用多种方法给两个或多个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学生们通过相互协作、使用自然产生的语言完成被赋予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Brown 2001: 173)。
  1.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
  优化分组,提高实效。合理的分组首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通常分组以班为单位,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不同,有以下几种分组方式:(1)学生的自由组合。学生根据自己其共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等自由组合。由于小组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有较牢固的感情基础,可以为小组成员提供一种宽松的氛围,容易克服紧张、焦虑等心理,畅所欲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由组合由于分组方式自由,很受学生的欢迎。但由于成员之间私交甚好容易聊些与任务无关的话题,且可能有的同学不太受其它的同学欢迎而不被接受,产生感情上的伤害。自由组合比较适合于课外合作学习,如调查研究、办英语墙报等。(2)就近组合(自然组合)。按班级的正常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小组。这种组合方式,无须将学生分出层次,重新调整座位,操作比较简单,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分组方式。但由于自然组合较少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的差异,因此比较适合用于课堂上难度不大的合作项目,如合作学习单词、练对话等。(3)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来组合。(4)以宿舍为单位组合。笔者在实践中采用这一分组方式。同一宿舍的学生因为有一个共同的“家”,所以更易于接受各种程度的成员且相互的了解程度也较其它方式高,便于组织课内和课外的小组活动,而且能够在宿舍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如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各项的课堂活动中以宿舍为单位的小组存在着组间竞争和组内竞争,特别是组内竞争,小组各个成员都不甘落后,而且较为优秀的成员会主动帮助程度弱一点的成员以便加强自己小组的综合实力。但是这种以宿舍为单位的分组方式也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组内性别单一会给一些小组活动带来一些不便,如角色扮演。总的来说分组的方式要看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及参考学生的意愿,小组规模为4-6人为佳。
  2.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
  小组活动任务的设计是课堂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教学内容、对象、环境条件不同,要求教师选用适当的小组活动形式。任务的设计要根据教材、学生的水平等因素制定出难易相当、贴近学生生活经历和实际的任务。如当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抓住万圣节的时机引起学生对西方文化兴趣。制定如下的小组活动任务:首先教师在网上下载有关万圣节的所有资料,如活动、传统食物、节日来源等等内容,在进行分类后将这些资料分发给学生。由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方面方式,各小组可自主选择一种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另外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与其专业相关的任务,特别是对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小组活动的效果会更加凸显。如对计算机系和艺术系这样基础较弱的对象,可改变任务形式,如让计算机系的学生通过制作PPT文件的方式来展示美国文化,而让艺术系的学生用手抄报的方式展示同一主题。这样更加易于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兴趣和愿望的时候,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合作学习与教学内容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反拨的作用。凡是适合内容的形式就会对内容的学习、掌握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小组活动任务的设置应具有生活化、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同时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摘下果子”。
  3.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和搭配
  小组学习所产生的互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延伸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是小组活动的灵魂所在。为了防止小组活动仅成为程度较好的同学的“一言堂”,保证小组活动的较高的参与程度,小组活动的合理分工和搭配很重要。(1)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已明确小组任务,要得到怎么样的结果。每小组配置小组长,负责主持和组织小组的活动。笔者在实践中做了这样的尝试,任务分配到每个小组后由小组内部共同商议制定任务执行计划和详细分工,每次活动结束都要做总结汇报(并非一定是小组长)。小组长和各位成员都明确主题要求,按照主题要求进行小组活动,以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对于每次小组活动做得好的小组将自己本次小组活动的整个筹划过程与全班同学分享。(2)在合作小组展开活动之前要有明确的分工,如分为组长、记录员、建议员、问题发现者、汇报员等,以上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这样可以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避免无所事事;保证独立完成,为合作打下基础。避免少数优等生独霸“合作论坛”或少数差生缄默不语。
  4.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估
  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常规参照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有鉴于此,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和尺度。具体做法,如引入“基础分”和“提高分”。所谓基础分是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而提高分则是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平均分的部分。另外英语的小组活动应从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参与态度以及互助合作意识着手。我们说小组教学是一种多边的、互助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活动的最后评价过程也应该是多边的,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在小组活动的教学中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小组互评、分数评价、等级评价、评语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小组和个人分别做出正确及时地评价,有效地保证学生个体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5. 教师角色的转变
  倡导相互作用观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正是一种将交际作为语言学习手段的多边活动。在课堂小组活动中,教师所采取的任何一种方式都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和语言的交际性,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内在动机。在小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传统的“权威-服从”转变为“指导-参与”。教学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属于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因此提倡老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1)首先教师是小组活动任务的设计者。在小组活动中教师需创设有意义的与学生交际活动较为贴近、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发展思维,大胆表现自己。(2)教师是小组活动过程中的协调者。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竞争,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和竞赛。而且还可以团体的形式和其它小组开展组际竞争。要确保小组活动真正达到目的,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小组活动的进展状况,协调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教师是小组活动的合作者。教学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授的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因此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4)教师是小组活动的评估者。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也要注重对合作过程和个人的评价。
  
  结语
  
  我们说小组活动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但是它必须以集体授课为基础。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与传统教学不同,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但是集体授课仍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应注意小组各成员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水平有效合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 教育研究,2002,(2).
  [3]文秋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J]. 高教研究与探索,199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