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政治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双艳

  摘要: 新课改作为新事物为教育教学活动注入了活力,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我们用理性的头脑进行反思,真正把握其精神实质。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新课改 误区 理性 思考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此必然会引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洪流中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它进行理性的思考,尽量避免在实施过程中陷入误区。
  
  一、新课改呈现的特点
  
  1.重学生发展
  教材由以往重学科特点转向中学生发展,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素质教育
  它改变了以往总是围绕“应试”要求组织教学内容的倾向,提出要实现“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
  3.重行动指导
  它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落实双基”的倾向,突出强调知、情、行的统一,并把重点放在“行为指导”上,要求把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落实到行为实践上去。
  4.重实践活动
  它改变了以往忽视实践活动的倾向,强调实践性,通过教材中“实践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目前新课改实施中的一些误区
  
  1.教学方法上,盲目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中大量引入各种活动,造成了为活动而活动的局面,学生在知识方面收获甚少。教学实践中讨论法是较为常见的,但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不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认知规律,就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其结果要么是漫无边际,未等进入主题,就到下课时间了;要么就是讨论难度过大,学生无从下手。总之,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课堂效果不理想。
  2.在学生观上,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于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做,甚至有些学校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这些做法忽视了教学实际,人为地分割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
  3.在教学的侧重点上,过于关注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却忽视知识的传授。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种观点认为,强调落实“双基”,不利于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改不需要落实“双基”。因此,一味强调方法的总结、能力的生成,让学生记规律、背结论。
  4.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过于强调计算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忽视人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结果课件成了中心,教室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教师的讲授、点拨、质疑,学生的思考、讨论和练习不见了,多媒体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5.教学评价方式不当。
  首先是过于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忽视了“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1]的教育观。其次主要是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客体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些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三、对新课改实施的一些理性思考。
  
  1.要科学对待教学方法的转变
  “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2]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是教学相长。教学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可选用不同的方法,但必须注重其科学性,以课堂教学为例:讨论前首先确定讨论的内容,选择时应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课题才可能讨论下去,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当成课题;其次要确定讨论的方向,不能漫无边际,过于笼统。讨论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驾驭者、调控者,不能使讨论失控,脱离主题。讨论结束后,及时总结、点评,包括讨论内容,学生表现,得与失,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升华,学生能力提升。
  2.要科学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要求教师应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教师讲得愈少,甚至不讲,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大错而特错了。实际上,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对教师则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因此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深刻挖掘教材内涵,掌握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3.要科学对待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因此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大突破。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事实上,从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看,知识是最基础的,方法是一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被内化的知识,能力则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质变的产品。因此,第一,新课改依然需要“授鱼”;其次,“授鱼”的方法需要更灵活,更多地调动“受鱼者”积极性、主动性。新课改不是不要“双基”,而是要以一种全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双基”。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授鱼”与“授渔”的关系,如何纠正不重视“双基”和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这正是我们新课改中需正视和探索的问题。
  4.要科学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固然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有一定的意义,但我们更要明确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如此,才不至于将手段变为目的。
  5.要科学对待教学评价标准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3]。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改中评价学生应坚持“多维度”的标准,从不同的视角、层面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索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等”给予适当的积极的发展的评价。
  目前新课改的实施仍处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把新课改推向前进,力争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标准(试验)[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印.
  [3]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