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是需要,还是做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金志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的教学设计均要设置一项学习活动――小组探究学习。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多次尝试,但我在巡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时,发现一些学生并没有探讨有关学习的内容及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或想法,而是利用机会东拉西扯,不知所云。即使有学生在谈论与课堂有关的问题,那也是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唱“独角戏”,其他的学生则成为“看客”,没有达到“合作、探究”之学习目的。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学生成为了“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有了师生互动,营造了平等参与的气氛,小组探究的方式逐渐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新的教学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学生可以利用它资源共享。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它是否必须成为评优课时的评判指标之一?我常想,这种教学方式,节节如此,堂堂这样,外表看来轰轰烈烈,学生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但实际效果又有多少?不切实际、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看似热闹,实则无任何意义,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那么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具体运用这种方式呢?首先教师确实认为有必要,其次课程教学确实有需要,最后学生确实也认同。因此,是否需要组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一定要视课程教学的要求及教学设计的需要。我认为实际上“小组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时机问题,教师应该相机使用及时调控。
  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进行“小组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才能使语文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取得最佳效果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
  
  1.建立探究小组,创建学习环境
  
  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尽量考虑到学生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因素,合理搭配。然后在每个小组中根据学习表现用结对子的方式建立互助学习小组,结对子时做到一名好一点的学生与一名或两名较差的学生相结合。同时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或学生轮流担当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管过程,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或是辩论人或是记录人,或是其他角色。划分好后,征求所有学生的意见,争取建立和谐的互助关系,为以后愉快合作、共同进步打好基础。
  
  2.精选探究内容,激发学生热情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一个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小组合作是一种重复的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探究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样的内容应该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就设置了这么一组思考题给各小组进行讨论探究:(1)速读课文后,你能否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2)课文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了母亲的什么品性?(3)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4)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又如我在教《小石潭记》一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探究问题的:(1)你们喜欢小石潭这个地方吗?(2)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3)说一说自己对这一课学得怎么样。(4)请你说一说学了《小石潭记》一课体会到了什么。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与讨论有兴趣,再加上其答案不止一个,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出一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课堂气氛活跃。
  
  3.引导学生思考,形成小组共识
  
  小组合作探究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小组合作探究才能有坚定的基础,这样的探究学习才会有成效。小组的所有成员要对每个探究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各抒己见,最后确定最佳答案。在这个环节中,每个组员要与组长配合好,共同探究,有的学生如有懈怠的心理,稍有表现,同组的同学就要以破坏小组荣誉的“罪名”去极力谴责他,使他快速集中精力,投入到合作探究学习中去。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绝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应该将合作探究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带来生生合作。
  
  4.汇报探究成果,体现合作意识
  
  扩大小组探究学习的成果,全班交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组织交流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的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交流汇报。
  
  5.评价合作成效,建立奖励机制
  
  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小组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对于要表扬的小组,更要关注的是小组探究成效的合作程度,可采用个人自荐、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每周评出优秀合作探究小组奖流动红旗,激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到合作探究的愉悦,从而培养合作的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定能成为课堂的需要,而不再是做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