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时代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 霞 马 蔚

  摘要: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既给高校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又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探索新途径,开拓新思路,不断创新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使网络成为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当前,互联网环境从学习活动、社会交往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方面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时代的来临使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其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群体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所发生的量变,以及网络延伸所引起的大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质变和对传统德育教育的冲击。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是当前学生管理工作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网络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积极影响
  
  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已经具备了传统媒介的所有功能,事实上无论是书籍和报刊,还是电话、传真、收音机和电视都已经成为网络的内容。[1]网络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主要是指网络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量大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汇聚着人类全部有公用价值的信息。海量的信息为大学生拓宽视野,更好地了解世界,吸纳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用开阔的眼界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局限在某一范围之内,网络的运用和普及使人们完全融入社会,融入世界,学生管理工作处于一个不断开放的环境之中。统一要求、整齐划一的目标培养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管理僵化、呆板、缺乏实效,学生也会产生逆反心理,网络环境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施展个性、增强活力的平台。
  (二)主观性强
  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网络上,没有中心、没有层次、没有上下级,有的只是设备和技术上的差距,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不论身在何处,都能自主获取、发布、传播信息。网络注重个人的主体性,强调个人的意志,注意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强调个体为自我服务,可以张扬大学生的个性,解开大学生心灵的束缚。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播时,用户可以主动获取信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传播快捷
  网络是一个效率很高的信息交换系统,它的可靠性也远远超过了常规的通信方式,能提供给人们各种各样的服务,以很快的速度提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效率。网络信息传播快捷,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每个角落。[2]网络的及时性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量的要求,通过网络更加快捷地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了解人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热点和思潮,为人们提供思想方面的服务,从而拓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视野。
  (四)预警及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存在的消极情绪倾向是十分重要的。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装置。当某个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情绪化的意见时,当有人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行为要求时,只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密切关注网络,这些表现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信号,提醒注意问题的出现和事态的发展。与现实相比,网络中发表的言论更无障碍,许多对现实的不满,在现实生活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这种网络的开放性正是追求自由的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
  
  二、网络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消极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人类工作、学习和生活效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烦恼和问题。在新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因为迷恋、沉溺网络的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在高校,大学生因为认识辨别和自制能力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所以无节制上网而荒废学业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据了解,2008年江苏大学270多名退学试读和转年级学生中,其中80%以上是因为沉迷网络或者电脑游戏、看碟造成的。网络对高校学生德育管理的消极影响也日益突出,不容忽视。相对传统德育而言,这些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权威减弱、价值冲突、人格危机和道德失范等。
  (一)权威性减弱
  权威性减弱包括信息的权威性减弱和教师的权威性减弱。网络的开放性注定了网络上进行言论的控制成了一种非常困难的工作,繁杂的信息会造成人们思想的迷惘,舆论的引导作用被减弱。而教师权威性的减弱,是指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具有崇高的地位,控制着教育资源。而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单一地局限于教师,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共享。教育者已不再是信息发布的权威,甚至,有些学生由于掌握了先进的获取信息的技术和手段,有时可能比教师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网络导致学校控制作用的削弱,以及德育工作者的“灌输”作用被弱化。
  (二)价值冲突
  网络将全世界各个国家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历史背景、思想观念在网络或交融或冲突。通过网络,大学生处于各种信息的直接辐射下,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和整合,未经过滤的思想观点难免良莠不齐,往往与青少年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
  (三)人格危机
  当人们开始厌倦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或者无法忍受内心的压抑的时候,网络便成为最好的发泄对象。经常有人说,网络是分享寂寞的地方。因为在网络上,你的诉说或许会得到众人的善意问候和共鸣,但网络和现实社会毕竟是有一定差距的,你可以把现实中的自己放在网络上,却不可能完全将网络中塑造的自己搬至现实社会,否则便会产生不协调感,严重的会产生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人格分裂。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者对100名青少年互联网用户进行调查发现,有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已受到伤害。游戏、交流、阅读色情资料,以及调用各种软件、享受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等有可能导致用户沉迷于网络,逐渐脱离现实世界,形成人格发展障碍。[1]
  (四)道德失范
  网络社会的无规范性对高校学生管理、德育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社会在介入大学生生活空间的同时,也使我们传统的德育体系在网络社会中面临着失范的威胁。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社会的拓荒者,在网络社会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网络道德的建构。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社会最早的居民,他们理所当然地参加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的建构,形成其特有的道德规范。这种由他们自己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规范他们的网络生存,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个全新课题。
  
  三、探索网络时代下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又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的阵地。”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呈现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同时并存交叉作用的状况。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特点,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无疑是有积极的意义的。那么,如何运用网络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呢?

  (一)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要根据学生工作基础管理过程中的需求而确定具体的功能模块。一般来说,高校学生管理可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三个层次。[3]高层管理是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信息资源在整体上的一种把握和控制,包括组织架构、资源配置和战略措施等。中层管理主要完成实施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设计、组织协调工作。基层管理是实施对学生工作的过程管理。具体地说,主要是对新生入学日常管理,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干部培养,毕业就业导向,学生奖、助学金评定,学生勤工俭学,学生义工,学生成绩管理,困难补助和心理档案等其他学生工作的过程管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科学化。目前学生管理工作流程多为传统方式,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传递速度较慢、对信息的再加工能力和处理的深度与学生管理的要求和计算机处理的能力差距较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是信息的处理,要找出信息流通的瓶颈,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使得教务处、学工、团委、保卫处、心理健康中心、研究生部以及学院等部门的数据都能及时、统一地更新,真正做到数据信息能够共享,资源得到整合。
  (二)加强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4]因此,深入研究和把握信息网络条件下学校育人环境的新特点,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辅导员应立足于学生自发建立的网络站点(以校园BBS为主,FTP、P2P服务等)和学校创建的教育网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综合信息门户网站、新闻宣传网站、学生文化网站、生活服务网站等)两大阵地,发挥教育管理和引导功能;负责统一协调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和网络技术队伍的分工合作,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还要在学校和院系网络建设和应用上发挥重要作用,主动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管理院系网站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加强校园网络软环境建设,争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抓住青年成长需求和认同取向,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结合网络特点和大学生信息接受的新规律,加强网上理论教育工作;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基于网络的舆论危机管理工作。网络辅导员应努力成为聆听者、讨论者、询问者、解答者、整理者、服务者和沟通者。
  (三)占领网络化校园制高点,营造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在现有的互联网络中,既有积极的信息,又有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既有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黄色流毒,又有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垃圾等各种消极信息。针对网络带来价值冲突、人格危机、道德失范等消极影响,我们要正面宣传、引导,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必须:(1)借助技术手段,加强“防火墙”的研制,严密监视和检测校园网入口,对有关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2)严密监控校园网,鼓励积极信息传播,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的存在。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解决。(3)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主动介入,设置“红色网页”。可在网站上直接设立思政网页,下面设置理论学习园地(主要介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经典著作和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重要文件、报告、讲话等资料)、时事点击(介绍国际、国内时事热点和理论战线的最新动态)、校园点滴(介绍学校各方面信息)、聊天室(接受学生各方面建议、讨论学生关心的各种话题)和网上电子公告栏(BBS)(反馈有关信息)、学术交流、监督邮箱等专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宣传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生活、学习及思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网络不仅成为学生了解信息、宣泄情绪的一种渠道,还是学生和教师沟通的桥梁,成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让主流文化占领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务虚向务实转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网络化条件下的信度和效度。
  (四)成立学生网络舆论督查的自我管理机制。
  教育必须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应从权威的心态中,从严格管教的行为模式中走出来,对学生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尊重。一项工作的实施,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动手、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其功能和效果才能深入人心。有意识地建设一支以学生为主的网上舆论督查、支持力量,可以大大增强正面的声音,强化网上思想教育的正面引导功能。在建立和完善学生自主管理的同时,要注意学生自主管理和制度监管配套实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更乐意接受来自同龄人的管理,他们之间没有代沟,更不会因为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产生对立情绪。以往的德育可能教得太多,虽然体现了一种尽责任的教育态度或者善意的教育控制,但表面上学生的顺从、沉默或整齐划一,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因此,发挥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就是承认学生是发展自身素质的主体,就是让学生开放智慧、施展才能、发表见解、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不仅来自网络本身,更来自网络引起的社会变革。网络本身在发展,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管理、德育管理的影响在不断深入,新问题、新情况在不断涌现。在当前全球化、市场化的国际大背景下,网络只是冲击高校德育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高校德育管理及其变革作为一项需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德广主编.高等教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杨德广,晏开利主编.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吴健强.浅谈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