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分层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建军

  初中学段面临的突出困难就是学生学习分化严重。学生原有的差异随着初中学科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加深进一步扩大,导致学生教无信心、学无兴趣、学无所得的不良局面。笔者曾对全班56名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作过调查,结果是:①认为授课内容简单,有时觉得无所事事、“吃不饱”的有14人,占25.0%。②认为课堂容量适中,有些内容学起来容易,有些内容学起来困难的有26人,占46.4%。③认为课堂上听不懂,不大理解的有16人,占28.6%。以上结果表明,多数数学教师面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行为习惯差异较大的情况困惑无策。教师若忽视这种差异,就必然使部分学生掉队,丧失信心。因此,分类指导、分层教学是实现群体“共同发展”的必经之路。
  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曾说,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着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几个尺度并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发展。分层施教把“面”的教学划分成“片”,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师最大限度地进行个别教学,使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得到有机统一,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在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结合上找到契合点。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工作。
  
  一、学生的分层
  
  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法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前提。我们对新生的分层应以学生入学成绩为主要依据,其他学生主要应根据上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同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作全面调查分析,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全班学生一般分为三层比较适中,即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各个层次的学生数视情况而定,不宜按一个比较固定的数目来安排。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学生分层以后,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差异科学地制订教学分层内容和分层目标,其要求是:教学目标层次明确,并且与学生的层次性相一致。后进生层的最低目标不能低于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即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在形成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中层学生应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学优生层学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侧重于能力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教师应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其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教材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科书中的练习题、习题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复习题中灵活运用、探索研究属于较高要求,是为程度较好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教师应要求学优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做相应练习;学困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中等生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应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这种分层最难就是教学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顾及三个层次的教学。
  1.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拔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着眼点,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前提条件。
  2.课堂设疑分层次。少许难度型,较难型,简单型。不搞齐答,分类对应抽答,给中等、学困生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表扬、更多的信心。
  3.课堂练习分层。分简易题,较难题,少许难度题(探究类)。做哪一个层次的题目教师不硬性规定,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4.合作学习。优良学生间相互参与,研讨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中等生、学困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要进行检查,其办法是由中等生检查学困生,或学困生互相检查,不会的要互相讲解,到对方会为止,以达成互相学习和促进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的目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将其落到实处。
  5.作业分层。作业分必做和选做,否则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抄袭现象。教师可把作业分必做、同步选做、练习卷选做,并注明A、B、C,以保证练习效益;同时每周也可增加一些智力题、创造性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
  6.测试、评估分层。过关考查是根据新课程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数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供学困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深化题是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提高题占10%,深化题占5%。分类考查后,根据数学考查的不同结果,教师可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可以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使其能达标。对在检测中达标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
  
  四、实验结果与反馈
  
  1.强化了学生主体作用。分层教学的落脚点是建立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只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分层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各层次的学生才能通过听课、练习、作业测试等环节学习知识并在课堂上找到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这改变了以前有少部分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做“观众”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具有针对性。在集体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各环节,以照顾到班级中各层面的学生,有利于提高整体的课堂效率,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的“回报”,使学科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校初一编班时4个班级数学平均分相差在0.4以内,及格人数相差1―2个,优良率0.3%,因素也做到尽量均衡。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笔者任教的两个班(99人)2005―2006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高出其他三个班8.35分,及格率高出7.63%,优良率高出8.41%,较差率低于其他各班平均的3.28%。
  3.在分层教学中,分层档案的动态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升降级制度,自律目标的制订都是激励学生的手段,这些手段在分层教学中必不可少。
  4.分层教学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师生之间要努力建设融洽的双边关系,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耐心指导学生,要经常对他们讲“你行,你有进步”;包括在作业中、测试时的评价语要以激励为主,这一切都可能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教师运用这个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与每位学生面对面地讲解、批改和辅导,为形成相通、相融、充满民主氛围的宽敞自由的人际心理空间创造了条件。良好的心理气氛胜过任何教育技能,感情共鸣,信念确定,行为顺应,目标认同,能达到教学活动的同频共振。在教学这个复杂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属于决定地位的主体,谁赢得了学生,谁就赢得了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