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的“新课程智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敏

  摘要: “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课程资源”。如今我们倡导“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但教师为什么要调整、补充或加工教材,教师为什么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课程资源课程智慧
  
  “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课程资源”,如今我们倡导“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但教师为什么要调整、补充或加工教材?教师为什么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
  
  一、先吃透教材,再超越教材
  
  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教师、教材和学生,教学的基本意义可以理解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教师究竟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哪些教材呢?
  目前看来这似乎不是问题,因为学校已经为教师提供了教材。但是,教师如何理解和讲解教材,显示出教师的专业水平?优秀教师往往对教材心领神会,缺乏经验的教师可能对教材无动于衷,还有一些既缺乏经验又缺乏责任心的教师则可能对教材持简单、轻率的态度:根本不理睬现有教材,完全凭自己的喜好另起炉灶。教师如何处理好“执行”与“加工”教材的辩证关系?是否应该“成为课程研究者”?怎样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很多事情无法简单地采用“是”还是“不是”、“应该”或“不应该”、“要么……要么……”的办法来解决,那是“平面思维”,“平面思维”容易提供“假问题”,大量的“真问题”往往隐含在“关系思维”而不是“平面思维”中。这里的“关系思维”,就是寻找教师“执行”教材和教师“加工”教材之间的关系。教师“执行”教材和教师“超越”教材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才是一个“真问题”。
  案例1:调整教材:“不按教材顺序讲”
  何文浩,武汉外国语学校物理教师,他不按教材顺序讲,认为每章每节互相渗透,只讲他提炼的精华。
  案例2:补充教材:语文教学的“叛徒”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他的改革实践首先是教材,增添了大量名家名篇,增添的原则,是与所教课文有关的扩展开去,与课文并无关系,但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兴趣能力有益的也有选择地引进;改进教法,他大刀阔斧地改变阅读课的教学方法,每周六节语文课,一节到图书馆泛读,一节练笔,其余四节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看、背、抄,作文教学他基本不命题,让学生写随感、读书笔记、课题报告和研究论文,使学生一头沉入书海之中,辅之以适当点拨。他认为,语文不能只讲语言文字,必须包容文史哲乃至科学艺术等,离开这些内容,语文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案例3:开发教材:“新语文”
  王泽钊,青岛高中语文教师,解释自己为什么不用统编教材:因为学生需要有生命、高品位、有情趣的文章。他认为“寓教于乐”有三层含义:第一,应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或受到美的熏陶;第二,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有趣的作品;第三,多给学生介绍好玩的作品。
  这三位老师最大的特色在于: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调整、补充或加工教材。
  
  二、教师需要课程智慧
  
  “课程智慧”的简单定义:吃透了教材后,不按教材顺序讲,每章每节互相渗透,只讲提炼的精华。无论课本多么完美,它都是由别人开发的,优秀的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需要重新加工教材,把出版社的课本变成自己的课本,把它变成自己的教案,教师备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调整教材的过程,教师如何加工课本,教师如何调整教材,显示出教师不同的专业素养。判断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可以依据这个教师的教案。
  一般意义上而言,课程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课程区分为五个层次:①观念层次;②社会层次(前两个层次属于课程编制和课程采用阶段);③学校层次;④教学层次;⑤体验层次(后三个层次进入课程实施阶段)。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讲,主要是应依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上大做文章。课程实施不是课程的衰竭或终结,而是课程的发展进入最具生命力的不断生长的重要阶段,在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调整、改革或“二次加工”,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根据弗莱雷(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其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解放教育思想”。)的课程观和新课程的理念,学校和教师不仅必须,而且能够在课程实施上做得更好,教材是实施课程的媒介,教材不仅指教科书,还包括讲义、教授提纲、教(学)案、参考材料和辅导材料等。新课程的理念是鼓励编写和采用不同理解、不同风格的教材,由于高考(或中考)的统一,在一省内教科书和教参是统一的,因而我们要根据当地的现实世界背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策划、精心设计,以“讲义”、“学习指导书”或“教学案”的形式自编校本教材(或称内部讲义)。事实上,少数办得好的学校已经这么做了,如启东中学就编有《数学教与学整体设计》和《启东中学内部讲义》等。但有相当多的薄弱学校不研究本地本校和学生的现实世界,采取拿来主义,直接采用名校的“讲义”、“教学案”等,结果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我们按照弗莱雷的课程观,作进一步的强调,课程的内容是产生于人们所处的具体的、现存的环境,而不应按照要塑造“好人”的理想模式来设计。“一些教育计划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因为计划的制定者是根据自己个人对现实的观点来设计的,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到处于现实情景中的人,而这些人正是学习其课程的对象”。另外,教学语言也属于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精心策划和设计。要采用当地及学生们具体环境的原生语言,从而避免当教育者在侃侃而谈时,却没有人能理解的状况发生。
  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为我们新课程的实施打开了新的视野,给我们以新的思路和启示。新课程理念决定了新课程的实施从根本上就是一项开放性的、与时俱进的伟大事业,决不会拘泥于俗成的思想和方法。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不同水平和背景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较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教材改变意味着首先保证“做正确的事情”。显然,“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更重要。
  
  参考文献:
  [1]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
  [2]田友谊.教育即解放――试析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学”[J].外国教育研究,2004,VOL31,(4).
  [3]钟启泉,傅道春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