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芳

  摘要: 形成性评价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及时反馈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因而,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本文作为课题的中期研究阐述了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和概念,论述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大学英语教学应用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要求将形成性评价有机地融入到发展学生潜能的教学中去,因为教学评价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与概念
  
  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其目的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帮助学生自我反思,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策略,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英语学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同时也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学生,促使教师全面、细致、深入地研究课程、教材与教法,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形成性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及情感、文化意识等全面素质的发展,教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
  
  二、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应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及质量评估者。学习是一种开放的、生动的、建立在学习者自身兴趣和主动探求之上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观、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2.学生要改变学习观念
  教师要尽力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英语考试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授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方法、技巧和策略,使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监控并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质量,这样才能使形成性评价顺利实施。
  
  3.形成性评价的运用
  为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本课题组教师竭力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创建开放、友好、宽松的评价氛围。
  第一,制定明确的教学与学习目标和计划。教师制定出适合不同班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第二,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课堂活动记录(值日报告、课堂专题讨论、课堂问答、角色扮演、小组竞赛、对子活动、辩论、专题演讲与辩论、学习笔记等)、课外活动记录(词汇竞赛、个人风采竞赛、诗歌朗诵、英语角、演讲比赛、歌曲演唱、自编英文报刊、调查研究报告等)、问卷调查(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访谈和座谈(就某一话题访谈)、网上自学记录(任务型资料查询)、成长档案记录(课外阅读、听力练习、自己录音、写作等)、口语(背诵、值日报告、看图说话、对话表演、复述课文、朗读课文、图片话题、情景对话、口译等)、书面作业(小论文、笔译等)、平时小测试(随堂测验、听写、口语检测等)等。
  第三,尊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基于原有的自我认识,依据自身认可的评价标准,对自身各方面素质所作出的认识和判断。自我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所有学生都参与自我评价,以便教师可以得到诊断性信息。在自评过程中教师除了随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反思,还必须和学生一起具体制定各项评价标准。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范例,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能力进行反思、评价。学生评价还要以教师、同学的评价为辅助,使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统一。自我评价应体现学习是否进步、学习方法是否有效,以及能否监控学习行为。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作文、书法、笔译、学习笔记、课外阅读、听力练习、自己录音、自制贺卡、作业、E-mail交流记录、网上自学记录等。
  ●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评价程序和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施相对正式的评价。小组同学根据学生的自我陈述、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评议并提出学习建议,最后作出等级评定。学生互评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要相互了解各自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经历、学习程度、学习特点等。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友好氛围,努力向学生灌输、渗透民主意识,确保学生互评公正、有效。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出勤、作业、课堂参与、文艺表演、晚会表演、专题演讲、诗歌朗诵、歌曲演唱、英语作文、读书报告等。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课堂表现等给予学生的反馈。评语可附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也可采用小便条、日常记录卡、学生行为评价表及座谈等形式。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展示知、情、意、行等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都能从中体现。课堂上教师除运用测试性评价如小测试、听写等,还可运用非测试性评价如提问、抢答、辩论、复述、竞猜、小组讨论等。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可以从多维度、多层次上了解学生日常学习诸多方面的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然后进行有效的评价。还可通过座谈的形式对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的指导。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值日报告、课堂讨论、课堂问答、角色扮演、随堂测验、口语检测、网络学习、课文复述、任务学习等。
  通过以上的各种评价,鼓励学生学会制作个人成长档案,收集、记录学生、老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作品、反思报告等,比如:英语学习计划、演说稿、课外读书笔记、作文、听写材料和成绩、英语朗诵、戏剧表演、英语歌曲演唱、角色扮演、词汇比赛、课文复述等一系列课内外英语主题活动的相关材料。这些资料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发展和进步。学生通过这些评价客观地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正措施。
  第四,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期结束时,可采用以下的总体评价方案:总评成绩100%=终结性测试评价70%+形成性评价30%。
  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
  课堂学习表现(10%,包括课堂问答、小组活动、对子活动、课堂专题讨论、辩论、学习笔记、口试(值日报告、自由会话、看图说话、对话表演、复述课文、朗读课文、图片话题、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
  课堂出勤率(10%,无故迟到、早退、旷课,都要在平时表现中扣除相应分数)
  完成作业情况(10%,自主学习、网络学习、任务学习、听写、背诵、翻译(口译、笔译)、小论文、实践性作业等)
  
  三、形成性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形成性评价的设计需要科学、实用。教师应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了解教学评价的目的、原则及各种评价方法的运用,掌握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
  明确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评价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监控者。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对课堂活动设计考虑周全,须清楚地向学生讲明课堂及相关教学活动的目的,真正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使形成性评价处于一种开放、宽松的和谐氛围。
  确立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不应以教师的构想和自我感觉为标准,应对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情感因素进行全方位评价。教师要将评估标准告知学生并提供范例,使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教师在评价时应尽力赞赏学生学习时所付出的努力,便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不断自我完善的心理品质。
  在设计学生档案袋时教师应对学生提供指导,使学生明确建立档案袋的目的,以及如何收集各种作品或样本,所收集材料应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四、结语
  
  科学的评价应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不断促使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得到激励,树立自信心和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学生的发展是根本,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贯穿于英语教学全过程,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与独创性,能较客观和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有利于实现个体的认知、情感与技能发展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新时期的实用人才与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冯霞.以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4增刊).
  [3]王青.形成性评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6):148-150.
  [4]林岷江.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探索与认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7):48-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