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考体育考生的选材与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宏亮

  近十年来我校源源不断地向高等体育学院和各类重点高校输送了数十名优秀体育人才和高水平运动员,其中2009年有两人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通过十几年的训练实践,我认为,要卓有成效地指导体育高考训练,必须切实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考查,抓好选材
  “选好材是成功的一半”。对体育考生的选材,是根据高考体育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对考生身体形态、速度、弹跳、力量、耐力、灵敏、柔韧诸方面素质的综合测试,准确地挑选出身材条件较好,具有一定体育基础且文化成绩中等偏上,适于从事体育专业的人才,进行训练,以期提高考试成功率。由于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因此对体育专业的选材应持审慎态度,一旦失误,将影响学生前途。如何进行选材,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调查摸底。
  首先,通过班主任对有志于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的文化成绩、思想表现、意志品质诸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其次,向体育教师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以及在校运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班组各类体育比赛中的成绩与表现。
  2.面试目测。
  请校医协助对学生的身体形态与视力进行检查,是否符合体育专业的体检标准。
  3.素质测试。
  通过30米跑,观察学生的步频和步长,考查其速度;立定跳远,观察其弹跳力;杠铃的各种用力,考查其力量;800米或1500米跑,考查其耐力。通过全面考查,综合评定,决定初选人选,尤其应注意那些不得要领,成绩平平,但身体协调,意志顽强,神经类型属兴奋型的学生,这部分人蕴藏着很大的内在潜力,通过训练成绩一般提高很快,这一点主要凭教练员的直觉和经验。
  4.走访家庭。
  对初选的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家长对其子女报考体育专业的态度。这一程序不可忽略。因为训练是艰苦的,学生将承受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的双重负担,他们除需要自身顽强的意志支持外,更需要来自家庭、社会方面的支持和经济支持。家长模棱两可的态度将直接影响考生的日后训练,有时甚至半途而退。这方面我感受颇深。对考生家庭的了解,也能为以后做好考生的思想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计划周密,负荷合理
  1.制定训练计划,明确训练目标。
  高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保证训练时间,提高训练质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正确处理好疲劳和恢复的相互关系,是提高考生机能水平和运动成绩的关键。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练员要根据可利用的时间和考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训练计划。在全年训练计划中的准备期的秋季训练阶段,首先要进行全面的大量的身体训练,采用多样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来发展各项身体素质,并初步学习和掌握考试项目的基本技术,为冬训打好基础;冬训阶段,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发展速度耐力,逐渐加大训练强度和密度,强化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素质。在竞赛期的训练中,着重在提高训练强度、密度的情况下,强化技术训练,尽可能多参加一些校内外田径比赛,规范地组织模拟考试,积累比赛经验,提高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
  2.抓阶段训练,提高质量。
  在阶段训练中,要合理安排和及时调整运动负荷,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形成一个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过程,不能循而不进,更不能急功冒进,以免出现伤害事故。生理学超量恢复的原理告诉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对运动员有机体刺激越强,消耗越多,产生的超量恢复水平就越高。根据高三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征,在训练中,教练员要审时度势地掌握“火候”,逐渐加大运动负荷,以提高考生对大负荷甚至是极限负荷的承受能力,不断提高超量恢复水平。加拿大学者博南通过实验证明:“在负荷诸因素中,训练强度为其首,训练次数为其次,训练时间或训练总量为其末,大强度训练可以收到时间短、收效快的效果。”这段论述,对于我们指导高考训练不无裨益。
  在安排周训练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大、中、小负荷要有节奏地交替进行,在一次大负荷训练后,要适时地安排中、小负荷训练作为调节,以利于机体恢复。(2)针对高考加试项目多的特点,合理安排每一项目的训练时间,使每一项目的训练间隔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使已建立的有关暂时神经联系减弱,条件反射消退,对已掌握的技术生疏,出现错误。(3)每次训练课,要合理搭配训练项目,突出每次课训练的重点项目,辅以其他项目,做到有所侧重。在具体课训练中,要处理好不同运动项目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因为考试项目的不同,对于量与强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短跑的训练,应依据极限强度、量少的原则来发展非乳酸供能系统;训练800米,发展速度耐力,应采用强度大、时间长的段落重复跑来发展乳酸供能系统;而对于投掷和立跳项目,则要求量大、时间长、中等强度。每次训练课后,要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使机体得以超量恢复,防止疲劳积累,产生过度疲劳。
  为了防止学生过度疲劳,教练员可通过查阅专业训练日记及观察询问,及时调整运动负荷,同时要认真进行课后放松整理,平时注意考生的膳食营养补充,适时提供参考性意见,促使学生机体尽快恢复,这样不仅能保证下次课训练质量,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