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英语课堂中师生角色的新定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封 娟

  摘 要: 基础教育改革的提出,需要广大的英语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审视教学,审视课堂,审视以往的师生关系。本文从新课改背景下英语课堂中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谈起,要求广大英语教师积极转换教育教学理念,变往日的“演员”为今日的“导演”,从台前转向幕后,把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以前的“观众”变为现在的“演员”,在舞台上大展身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培养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
  关键词: 英语课堂 师生角色 主体作用 创新精神
  
  什么是教学?有人说,教学就是教书;有人说,教学就是讲授一门学问,其实这些说法都不确切。教学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如何从书本或师授中获取知识。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可互相替代。在教学过程中,学是基础,是重点,是目的。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以新课改为契机,主动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教育教学的新探索。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教师职能
  传统的教育观提倡以知识为根本,依靠教师的个人讲解来传授文化知识,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知识。此时的教师就像是舞台上的一名演员,学生就是观众;教师每上一堂课就是演出一场戏,并且要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地吸引台下的观众(即学生)的注意力。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登台谢幕,功成身退,他们赢得了掌声,赢得了荣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是“有利”的,可是对于学生呢?他们真正获得了什么?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充当“演员”的身份,即便在演出时全情投入,声情并茂,所获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课堂教学只是“独角戏”。教师自己过足了戏瘾,学生可能才刚刚进入状态,这样的教学又有多少实效可言呢?在戏剧表演中,作为一名演员,只要按照剧本的规定,体会导演的意图,做到准确而富有创造性地表演,就能获得满意的艺术效果。而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顾在课堂上自我表现,不让学生当“主角”,那么即使个人的能力十分突出,也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加拿大教育学家汪绍伦曾说:“教师的领导技能同他的教学能力一样重要。”言下之意就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指导集体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并将该目标转化为实际的教学任务,帮助集体成员进行活动。换言之,教师如同一名导演,必须懂得如何组织、引导、管理学生(即演员)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摒弃旧有的落后的教育理念,积极转换教育教学思想,重新定位自我,定位教师的职能,即把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为“导演”,而不是“演员”。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二、认真明确“导演”职责,充分发挥“导演”功效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导是更高级的教。”导演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演员领会剧本,创造角色。因此,导演的思想、作风、技巧如何,直接关系着演员角色创造的成败和整个戏的质量高低。在导演和演员的关系中,导演是解决矛盾的主导方面,要承担主要转化工作,帮助演员接近角色、创造角色,并且有责任使演员之间相互适应,逐步形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
  同样,在课堂教学中,真正高明的教师充当的正是“导演”的角色。学校和课堂是教师导演的舞台,教学活动即是“演戏”的过程。导演作为一部戏的灵魂,以其卓越的才华导演出无数波澜壮阔的篇章。教师也应该做“导演”,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审美观点和理想追求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演出活动”体现出来;学生也通过“演出”,锻炼了能力,学到了本领,为以后踏上社会大舞台做好了准备。
  上述理论的指导,给教师开展真正有效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而我也从中获益良多。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英语口语教学课。平时学生一直对口语课有一种畏惧心理,在上课时都比较被动,真正利用课堂锻炼口语的人很少。在备课的时候,我发现第五单元的口语训练内容恰巧是学生平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课本提供的句型和对话都易于学生操练,是一次很好地锻炼学生口语水平的机会,因此决定利用这一个机会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他们对口语课彻底地改观。所以我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考虑到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及对课本的难易程度的接受等问题,我先适当地进行了任务的分配,保证人人有机会参与,个个口语都能够得到锻炼。在正式的课堂上,把任务布置完之后,我便退到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让他们自己讨论做准备,并且积极完成任务,我则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掌控着整个课堂的气氛和节奏;最后的教学效果非常令人满意。通过这次口语课的实践,学生对英语口语课的兴趣提高了很多,对英语课也有了更多的期待。课后很多学生向我反映这一节英语口语课极大地鼓舞了他们今后对英语学习的信心。而我也通过此次实践完成了从“演员”到“导演”的完美转身。
  三、改变施教策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什么是学习?学是从书本或师授中获取知识;习是从经验或个体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习是知与行的统一,闻知与亲知的结合。
  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是舞台上的“演员”,让他们来展示自我的风采。这一新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把知识观念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学习上的疏导者和助学者,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的是他们自己。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呢?这就需要教师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志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的原因。良好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能力”。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从被动接受知识中走出来,主动地寻找认识的对象。而英语学习尤其需要如此,只有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地记忆单词,主动地钻研教材,主动地锻炼会话。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唤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会被真正调动起来。
  马克思曾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来概括主体性,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主选择与参与,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使其具有主体性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当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提供学生自我展示发展的机会;而这些都要求教师能够恰当地把握时机,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个机会,锻炼每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四、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和精神
  每个学生都可能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作为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没有无能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能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强调:“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创新,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和最可贵的心理品质,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的创新,是从全社会范围来考察的,技能导致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突破性,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的活动和思维。广义的创新,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强调的正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不是喊口号,而要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首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因此,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教师不要以为学生是在捣蛋,对于学生的想法要认真听取,对于学生的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其多思考、多钻研,并且要在班级中多提倡这种学法。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多运用具有表扬性和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及身体语言,以此激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我在课堂上就经常这样实践,因为我知道即使只是向学生投去一个带有鼓励性的眼神或是做出一个手势,对于学生来说都可以从中汲取无穷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将鼓舞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激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教师还要给予每位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和包容,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简单地以优生后进生来界定他们,这样才会给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和身心发展环境。
  时代的发展,新课改的提出,都要求广大英语教师积极进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索,并且要大胆实践。而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我认为自己更加有义务、有责任去这么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完善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
  [2]中学外语教与学,2006,5.
  [3]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8.
  [4]东方艺术,2006,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