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润彪
摘 要: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起着定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益的有力保证。本文作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的措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多种媒体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去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到新的知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智力开发起着定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益的有力保证。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初中生物老师要设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生物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才能加强生物教学效果。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的措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具有实验性强、内容丰富、生活化、趣味性强等特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努力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看到剪掉背鳍的鱼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如教学“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单位”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显微镜,组织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将学生带进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时时有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能满怀激情地探索:“其它的动植物的细胞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物实验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未知的魅力,学生必然会兴趣大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创新演示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布置家庭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兴趣。实验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类似科学家般的成功感受,诱发学生产生研究生物现象的强烈欲望。
二、挖掘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习兴趣
生物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好生物学,学生就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卫生时,教师可利用投影、挂图、录像或课件,让学生感受各种器官在自身的实际位置、生理特点,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针对学生坐、立、行、走姿势不够端正的现象,在学习了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后,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经常训练,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师可把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与生活分不开,在生活中有可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如七年级上册中种子的结构这部分内容,课本彩图呈现的是菜豆种子的整体外形图和胚的各部分解剖图。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花生种子与菜豆种子或玉米种子对照课本上的彩图,让学生辨认各部分结构名称,使学生真实体验到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感性知识是比较容易的,而对于理性的东西是不容易理解的,因此教师没有必要给学生介绍过多的理论知识,而主要通过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来联系到课本中的生物知识。比如,在学习微生物知识的时候,如果教师给学生介绍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是怎么样生活的,等等,如此是没有多少学生能坚持听下去的。那么为何不换个方式,先让学生观察、熟悉一些有微生物有关的生物现象,然后逐步渗入渗出,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有关微生物的更多知识呢?总之,学习知识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就应该从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开始。
三、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从而激发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对生物知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情境,尤其是问题情境,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营养繁殖”时,我设计这样的情境:有人种了一棵苹果树,上面结了许多苹果,竟然有不同的外观和色泽,吃起来口味也不同,这个人是怎样种出这棵与众不同的苹果树的呢?引导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阅读“营养繁殖”。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在书中寻找答案,取得了好的学习效果。情境的创设有时非常简单,如: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索”,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利用实际的情境――两组种子萌芽的标本:一组萌发状态良好,另一组则种子没有萌发。这充满矛盾的情境,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四、利用多种媒体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合理地使用实物、模型、录像及课件等多种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具有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而且能使学生跳出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拓宽学生的视野,延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如讲“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时,教师应用计算机教学,就能直观地将人体的器官形象地、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足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去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生命科学概念的形成,不仅仅是能够用它去分析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更重要的是能应用生命科学概念推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和军事方面怎样应用这些科学原理,可以开阔中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从应用中进一步理解这些原理。
介绍一些小制作也是一个办法。例如教师在讲完“花”之后,让学生模仿真正的花制作纸花。这种制作的介绍,最好在讲完道理后,在制作方法上不一定讲得过细,留给学生一些创作的余地。介绍一些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生命科学知识。例如讲完“植物群落”后,可以让学生制作植物群落盆景,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激发学生去探求技术上或科学上尚未解决的难题也是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吴文松.浅论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4).
[2]吴霞,刘继成.浅谈初中生物教学及学生学习兴趣培养[J].科教文汇,2008,(22).
[3]樊冠祥.初中生物兴趣激发之我见[J].陕西教育(教学),2009,(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