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之现在和未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 波

  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诸如“某某孩子当众辱骂家长”或是“某某优秀学生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的报道屡见报端,对此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仁都不会不有所感触和震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品德被列为各项问题之首。“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之重要。因而无论哪个时期,我们都很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努力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然而,目前学校教育的效果如何呢?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似乎成为目前学校最不想面对的尴尬事实。那么出现上述这些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大致可归类为两大方面。
  (一)从社会的发展局势来看。
  21世纪已经来临,我国社会的转型节律也呈加速趋势。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区域。目前我国社会可以说仍处在一个特殊时期,这致使我国伦理道德领域异常复杂:社会主流道德因社会改革、利益重组而变得“山重水复”;西方某些不良思潮正一浪高过一浪地不断冲击我国社会;传统的以宗法、血缘、情感、人情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的固守,造成国人道德世界正历经着从未有过的混乱、迷惘、冲突与裂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青少年的道德思想无疑也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与碰撞,并逐渐在其领域形成独有的文化、道德体系,很多专家将其命名为青少年的“亚文化、亚道德”体系。对此,北师大的陈会昌教授认为:“在学校主流道德教育之外,也就是在学生内部,已经和正在形成着他们自己的亚文化、亚道德体系,我们教育者无法禁止这种由学生自己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诚然,这种体系确实存在着一些可取之处,有其独创性。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人的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成熟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过程。受年龄与阅历的限制和约束,青少年的这种“亚文化、亚道德”体系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稳定性,如偶像崇拜中尚欠缺理性思考就是很明显的表现之一。偶像崇拜反映了青少年的一种道德理想,只是许多人习惯于以“感觉取代思考”、“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良莠不分地偶像崇拜。如一些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成了“追星族”“发烧友”们的效仿对象,甚至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反面人物也成了少数人的崇拜对象,而一些值得崇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却未得到应有的尊重。这说明青少年的文化和道德体系带有较大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与此同时,这种体系也存在着同辈群体道德期望的幼稚化、世俗化倾向。比如,“为朋友两肋插刀”被认为是讲义气,“保守朋友的某种罪恶的秘密”被认为是信守诺言,等等。当然这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公民道德水平的低下、诚心的缺失都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与我们目前学校与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的选择与力度是息息相关的。
  从学校方面来看,在思想道德领域,学校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我曾几次目睹中学生在公交车上对急需座位的老人和孕妇视若无睹,但很多老师也有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的经历,那时的学生的表现怎样呢?一定是在齐声批评那个公交车上不让座的同学,孰不知自己其实和他一样。这便出现了说与做背道而驰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中学品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此外,在思想道德教育这一领域,学校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我国的教育仍处在一个特别的转型时期,在素质教育的巨大浪潮背后,应试教育仍在束缚着教育者们。各学校领导往往也深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各学校不得不把学生的分数看得很重,顾此失彼,致使学校、老师甚至有关教育部门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做得不彻底,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为评价机制,使得中小学生违法犯罪情况出现与日俱增的势头。
  从家庭方面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普遍心理,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各种本领,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极为看重,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却是一片空白,导致近年来青少年攻击父母的案件时有发生。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转型
  从上述的种种情况来看,社会的转型、青少年亚道德的生成与发展、目前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在客观上都要求思想品德教育的全方位的转型。
  (一)德育目标。
  由强制教会其顺从或接受转变为教会其选择某种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传统德育本质上是“教会顺从”的教育,要求青少年无条件地接纳和认定某种既定的道德体系,孰不知,长此以往,他们往往失去了最基本的选择和辨别能力,再加上青少年时期特定的叛逆心理,当他们一旦接触了一些在他们看来是极为时尚或是很新颖特别的事物或者是观念时,便会极为投入,即使在人们看来是错误的也无所谓。在社会急速转型的今天,“教会顺从”的德育已经过时,社会的转型、青少年亚道德的生成发展迫切需要建构一种主体式的、参与式的、创造式的“学会选择”的德育目标体系。
  (二)德育方式。
  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传统德育的内容只强调道德知识的接纳,致使德育内容严重脱离青少年的道德生活。青少年道德的生成发展表明:灌输道德知识、道德信条的德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道德生活,只有发展青少年的各种道德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现代的道德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德育过程。
  传统的德育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对于社会转型期正处于成长发展中的青年一代来说,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生活,而“活动性德育”则是道德教育的最佳选择。大量的实践活动,诸如社会活动、志愿者活动都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这种德育是在活动中展开的,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的基础上,让青少年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动中领悟,从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品质。
  总之,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爱科学、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在中学生中提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扶贫帮困,为人民和社会多做好事。
  可以说,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职责。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存在,致使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日益严重,对此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于德育体系的伟大力量改变现状。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除了懂得“学高为师”之外,更要明白“身正为范”的道理,深谙“身教”能使“言传”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形象中领会到所学的道德准则的真正内涵,从而积极行动,建立起真正适合他们的、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及文化体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希望家庭、学校及整个社会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入手,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做人、做事……坚信他们一定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理想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人生画卷和社会画卷。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
  [2]中国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