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薄弱学校难有高效语文课堂的原因探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伟杰

  摘 要: 拥有高效的课堂,可以说是每一个教师的永恒的追求。但真正高效的课堂又有多少,这值得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学生和教材是课堂的载体,其关系处理不好是造成无效课堂的根本原因。要想变无效为有效,必须从三方面着手:教师正确定位,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处理教材。
  关键词: 薄弱学校 高效语文课堂 原因 对策
  
  一
  拥有高效的课堂,可以说是每一个教师的永恒的追求。课改以来,伴随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的出台,语文教学研究异常活跃,课堂状况大为改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乐观地认为我们已经真正拥有了高效的语文课堂。
  不少薄弱学校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优质生源外流,现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基础差,是典型意义上的“双差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据调查,这类学校不少班级中的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都说不想学习,不愿学习,行为懒散。有的学生说,看到书就头疼,看到书就想睡觉,心无目标,行无动力。有的学生上课连书本都不带,即使带书来了,从头到尾也不曾打开过。这些学生,不论老师想出多少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都无所谓。
  二
  “新课标”强调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衡量一堂语文课是不是高效的,关键要看老师是否起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与否,则取决于课堂上是否闪耀着学生的思想火花,取决于语文课堂是否有足够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多语文课堂仍然是披着“课改”的外衣,维持着老式课堂的陈旧模式。学习的主体――学生,还是“退居二线”,循规蹈矩地接纳教师拟定的一个又一个目标,机械消极地应付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在不知不觉中钻进教师设置的一个又一个“圈套”。原本应该充满思想的芦苇枯萎了,原本应该充满灵动的课堂死气沉沉。如此种种,课堂的高效性从何谈起呢?所以,很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深入探究造成无效课堂的根本原因。
  (一)教师在课堂角色的错位是造成无效课堂的关键原因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确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走在教育前沿的学校老师经过学习培训,已经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并能付诸教学实际。但在条件较差的学校,许多老师理解不到位,实行有偏差。他们在课堂不是矫枉过正到必需的“引导”和“告诉”少,必要的“点拨”特别是“矫正”少,善意的批评都几乎在课堂绝迹,完全变为学生怎么说怎么好的旁观者角色,就是仍然在语文课堂上扮演着“老顽固”的角色。在薄弱学校上,很多老师仍然乐于做教参的“传声筒”、“留声机”,不是体现“主导”,而是完全“主宰”课堂,急于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不顾学生是否乐于接受。这是造成无效课堂的关键原因。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层层筛选,薄弱学校的生源基本上就是“坏柿子”、“烂桃子”。这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一是懒――倦于学习甚至讨厌学习。二是赖――严重依赖家长,依赖教师,习惯于听命而不是自主。具体体现在:一篇文章读过纸面上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没有养成读书动笔墨的习惯;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用“什么什么”带过,或者“嗯嗯”含混跳过;全班找不出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如风吹过,不记下一言半语:没有养成随手做笔记的习惯;发言交流,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啊啊”半天,听者不得要领:没有养成有见解有条理的口头表达习惯;一篇课文读一两遍就算学过:没有养成熟读背诵深思的习惯;课文学过后,没有课后较系统地梳理总结知识:没有养成知识主动整合重组的习惯;书写随意,字迹潦草,笔画模糊,难以辨认:没有养成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以上种种较全面地反映了薄弱学校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原因很复杂,有认识方面的,有制度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方面的,有个人的责任,有集体的责任等,而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则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有效性。
  (三)教材处理不当也影响了课堂的高效性
  教师中仍有不少人过于迷信教材,信奉“照本宣科”。现在的初中教材是经过层层筛选后才确定下来的,选编课文自有它存在的优点和长处,大体上仍然保持原来的“风貌”,有的文章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合学生的“口味”了。碰到学习这类的文章,教师因为不敢自作主张地进行处理,所以讲起来无味,使学生学起来无趣。虽然有些学校自编了“校本课程”,自选了一些适应自己学生的文章,但请别忘了,前提是须教完规定的教材。这样还谈何高效课堂呢?
  以上种种原因让我们不由感叹:想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真的不容易。
  三
  针对以上造成无效课堂的种种流弊,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一)教师要正确定位
  薄弱学校的老师不应该因为条件所限就停步不前,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实自己,转变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守住自己的“主导”地位。选恰当的教材,确定核心的话题与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发展的方向,并让学生理解如何选择如此确定的道理所在,这时教师应该是“领导者”。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跟学生一起于无疑处生疑,共同努力由生疑到解惑,一次次完成知识的“构建”,这时教师应该是“合作者”。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的认知“基础”,都应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主意。要使课堂有竞争有合作,教学有序进行,富有效率,教师必须穿针引线,开阖调制,过渡衔接,这时教师是“组织者”。在必要的时候,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展示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个人智能,这时教师就如同运动场上的“教练”,是“示范者”。当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成功,甚至有所创造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给予表扬,这时教师就是一个“评判者”。任何人都需要监督,青少年尤其需要督促,引导并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学业,让他们向课外扩展,向深处探求,这时教师又是“督促者”。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守住自己的“阵地”,又不能霸住课堂。只有做到这一点,形成高效课堂才解决了关键的一步。薄弱学校的老师不应该因为条件所限就停步不前,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走出去带进来,充实自己,转变理念,敢于创新,改变不合潮流的教学思维和陈旧的教学模式,做一个适应新课改时代需求的语文教师。
  (二)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用。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身为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叶圣陶全集》)
  习惯养成训练,实际上就是反复明确规范,执行规范,按规范思考,按规范行动。这与素质培养并不矛盾,恰恰是素质培养所必须的。“规范”外在表现为一种方法步骤,一种行为,内在蕴含的往往是一种思路,一种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在学习行为上,是搜集材料,发现问题,研究材料,证明观点,寻找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在思维上,是由因到果,由果及因的逻辑模式。诉诸文字,连缀成文章,形式上是引论、本论、结论,或者起承转合。养成这样的学习思维习惯和品质,发言时就不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议论文时就不会旁逸斜出,杂乱无序。这种习惯本身岂不是必需的素养?只有长期严格的要求,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形成高效课堂便指日可待。虽说薄弱学校的学生基础确实比较差,但是教师应该不抛弃、不放弃,循序渐进地努力改变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
  (三)恰当地处理教材
  教材处理是教师的基础功力。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素养。如:根据课文的篇章特色、文体特色、内容特色及它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等因素来动态地灵活确定教材处理的角度。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是“教材的内容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同样也是对课堂阅读教学中教材处理的要求。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应做到既尊重文本又不迷信文本。该删就删,该简就简,“该出手时就出手”,要敢于舍弃,敢于放下。因为作为一位用心的教师,你自己最明白什么最适合自己的学生。这样做,既解放了自己,又解放了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有成功的快感,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自我,教材在课堂上得到恰当的运用,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需前提,这其中主要的工作需要教师去做,即使是薄弱学校的语文教师,也不该放弃。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
  [2]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师参考用书.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4]中学语文教学.
  [5]叶圣陶全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