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包冬琴
摘 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的教学理论,它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有着相通的地方,本文主要借助有关新课程理念,探究“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 生活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做合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学说。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相当明确,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所主张的教学理论。他认为:“教学做合一”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作为方法来说,它是要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作为生活的说明来说,它普遍存在于实际生活中,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而传统的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与生活的脱轨、学和用的分离十分普遍。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把课改精神对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观点,细细品味,会发现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当前的课程改革精神,其实质与基本教育理念是完全一样的。二者的契合点都是注重实践体验,关注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人格,都是为了培养和造就个性鲜明、勇于创造的新人。下面我根据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导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陶行知说:“首先是先生做,在做上教,学生才可在做上学。”教师每一节课的教学工作是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根本,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必成“待装知识的容器”,成了陶行知所说的旧时代学生读书:读死书。他强调,教学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以最短的时间,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分析、灌输,学生听、看、被动接受。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躬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与学生谈心,等等。不要居高临下,应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得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即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关注、尊重、鼓励与赞赏,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教师、学生共同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主体的积极参与,就是主体的投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就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可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的学生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交流形式单一,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合作学习的机制,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过程中,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如:上数学实践课《数学万花筒》,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方格纸上涂出36个格子,让学生涂一涂、议一议、看一看能涂成什么形状。接着在老师的鼓励下,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设计的问题:1.怎样才能更容易数出36个格子?2.怎样涂才能使涂出的图形周长最长?3.怎样涂才能使涂出的图形周长最短?学生在思考、比较、研究、再创新的涂色中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课学生感到不枯燥,数学知识也像万花筒一样,多姿多彩、生动有趣,只要学生勤动脑、多动手,就完全能学好。这样的教学不仅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体现了合作精神,而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从“书中学”到“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原形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比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我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2.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25)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3岁,那老师几岁呢?(28)28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3.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老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老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在这节课中,我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学生会习惯于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之,“教学做合一”是教育与生活和谐统一发展的体现。教育不应是孤立的,而应走出校园,扩大范围,把教育扩展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劳动、实践,自主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主动探索,追求新知,勇于创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一版.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