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阳光体育”滋润初中生的心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长春

  摘 要: 作者经过调查、分析与思考认为,改变体育教学困境的最快捷方法是学校教育中的人――教师的因素,其中包括教师的内在素养、人格力量、教学水平、艺术手段等。
  关键词: 初中体育 体育低靡 成因 “阳光体育”
  
  自北京奥运申请获准和成功举办以来,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体育热潮,“体育现象”成为社会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一些体育项目和体坛明星被中学生推向顶礼膜拜的神位。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我深感困惑难解的是,“热爱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竟然在校园里悄然滋生,而且有快速蔓延之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对此作了一段时间的调查与思考,有如下认识。
  一、调研结果令人担忧
  我校是一所省级实验初级中学,多年来无论是常识课考试成绩还是技能课项目考核,一直处于全县第一、全市领先、省级同类学校上游水平。单说体育方面,从体育教师的人员素质到体育活动的场地建设,从体育经费的有效保障到体育器材的配备齐全,从体育课程的规范设置到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科学安排,都完全符合省级实验初级中学的标准。
  然而,对我校二、三年级部分班级任意抽调的150名男女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喜欢上体育课的只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1%,能够全身心投入体育课的学生不到48%,其中男生人数比女生高出近20%;对体育课程抱无所谓态度的占总人数的15%,其中女生所占比例远远高出男生;已经逃课或希望逃避体育课的比例在8%以上,部分女生逃课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到了成月不上体育课的地步。
  为了进一步摸准和核实这一现象,我连续一个月跟踪全县三所初中学校的体育课开展现场,惊讶地发现以上状况并非我校独有,已然成为校园内的普遍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种“校园体育低靡现象”的出现,与推行素质教育进程极不和谐,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体育热”现象极不和谐,与历史发展性要求极不和谐。这应当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二、体育低靡成因复杂
  体育作为一门校园教学内容,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增强体能、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健康水平,达成课程提出的健康目标。
  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2至15岁之间,其身心正处于活泼好动、蓬勃向上的大发展时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虽然肤浅,但对体育活动的向往与投入绝不亚于职业体坛人员。我们随处可见:阳光下、草地上,一群孩子在尽情地追逐嬉戏;操场上,足球小子、篮球小子自由挥洒着年少激情;课间十分钟、活动课期间,多少学生都在抢着时间用力抽上几板乒乓球,等等。以上这些足以说明孩子们是非常喜欢和热爱体育项目的。
  然而,为什么校园里的中学生却对体育课缺乏应有的热情呢?细加分析,主要有这样几种原因:一是虽然自上而下的“减负”运动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期,但压在学生肩背上的书包始终不见“消瘦”下来,甚至变相“肥胖”,学业的繁重使得学生们盼望上体育课只是为了放松自己,谁还愿意承受更多的疲劳与压力呢?二是学校和教师一般只注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反复练习“规定项目”,以运动员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竞技项目的训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其个性得不到自由挥洒。三是不少老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社会体育方面的内容教育,干枯无趣、淡而无味的教学激发不了学生的课堂兴趣与激情。四是有些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简单粗暴,动辄批评训斥,留给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印象不算良好,于是学生“恨屋及乌”,选择逃避。五是除了少数专业意向者外,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体育课程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只要考核达标就行,即使有点什么问题,届时想点办法也会“小事化无”,顺利通过。六是现在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疼爱有加,舍不得孩子流汗,从平时言语中直接进行反面体育教育,加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唯升学论”,久而久之,体育作为一门非升学考试课程自然被置于无需考虑的境地。校园体育教学的尴尬局势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
  三、“阳光体育”活动深受欢迎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造就了为数不少的既无体育意识又无体育能力的“合格毕业生”。那么体育课真的没有吸引力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作为沉浸校园之内的体育教师,我们不可能改变现行升学制度和轻视体育的社会因素,但是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打造让学生乐于接受的“阳光体育”活动。
  首先,要用爱心滋润师生的感情。保证师生感情的融洽与和谐,教师自己必须带着爱心来上课,并把这种感情时刻体现在行动上,处处关心和爱护学生。其次,要有足够的热心和耐心。学生有些动作一时掌握不了,教师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能急躁,不可埋怨,而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和指导学生,更不要使用“你这笨”“太差劲”之类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要客观评价学生的进步与成绩,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再次,凸显体育文化,激发体育魅力。体育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是一种教育文化。教师要善于运用体育文化发展史去影响学生,用社会上的成功实例去诱导学生,用蓬勃发展的中国体育现象去鼓励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体育意识、情感与热情。最后,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艺术。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确立新课程标准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努力实施因材施教;多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和爱好;不断充实和武装自己,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用自身的魅力、形象增进校园体育的吸引力,从而促使学生真正亲近体育、热爱体育和拥抱体育,打造“阳光体育”新天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