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活经验对新课标语言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国富 陈玉英
新课标教学已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体验新课程课堂教学,并与传统课堂教相比较,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不再刻意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重视知识的感悟、生成和实际运用;强调课程内容的开发利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强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重视多种形式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独特感受,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力争做到学科教学的“实”与“活”的结合。
以此为目标组织新课程语言课(语文、英语)课堂教学,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知识技能、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个性气质等经验,创设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者参与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愉悦地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生活,从而使知识在生活化的学习中得以创造性地运用,情感在生活化的学习中得以健康地熏陶,人格在生活化的学习中得以理想的提升。
一、利用生活化的知识经验开启和组织教学
教与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要回到实践中得以检验或运用。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全面开放课堂,引导学生开发利用自身学习资源(由知识背景和学习潜能构成)和课堂生活资源(由学科知识和现实问题生成)组织教学,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诱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去探究,激励、唤醒、鼓舞他们感知、体验和理解,力求将现实问题知识化,将学科知识生活化,构建“知识经验―问题情境―探究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经验)―问题情景”的依次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过程,在形成新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进一步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比如每天在上课之前进行三分钟演讲或说话训练,让学生从自己学习生活即做事、交往、读书、看报、听音乐、看影视作品、看优秀广告词、看大街小巷的标语等中回顾自己的见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会有意识地使他们从课本之外发现语言资源,将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到语言知识。比如利用教科书是间接或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特点,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发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常见或比较熟悉的事物,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观现实,加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提升认识能力。
例如在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由标题引发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梦想,明确梦想来自生活,关合现实的常理,进而了解作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的马丁・路德・金的生活经历(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年仅39岁时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和政治理想(消灭种族歧视,实现民主、平等、自由),得知苦难的生活、时事造就英雄,成就伟人的理想的道理,激发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冲动和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最后获得伟大的理想要靠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的生活哲理。
二、利用生活化的情感态度激励和深化教学
余文森教授认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有五个特性,即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学科性、情感性。教师应该是知识丰富、感情饱满的能动者,学生更是精力充沛、纯真好奇的生命个体,学科知识是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相依相生的产物。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够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利用知识问题激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由眼前问题情境唤起曾经隐藏在内心的各种情感,他们就会动情动心,萌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一种对科学知识的探求、对自然景象的热爱、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对美好人生的憧憬等美好情感,这种情感一旦加以有效培养,就会形成巨大的学习动力。
对课本所选中外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可根据体裁特点,创设或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形象化的生活场景或画面,使学生积极阅读,感知领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所反映出来的一定的景情事理及其背后的生活意义。具体可以先简明扼要地介绍背景,或让学生看图片,观投影,再现自然情境或人物活动的社会情境,营造良好气氛;接着借助伴乐朗诵、模拟情景朗诵或情节表演,将学生引入美妙境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或是作品中人物的感情;然后在自身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的基础上领会特定景象、形象和事理中包含的情感、寄寓的思想,表现的意义;最后让学生走出作品,对照反省自己,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2 Unit 5 Music时,课前播放Country Road歌曲,配以美国的乡村生活及美丽的山川、河流等自然风光图片展示,从而引出Music这个话题,进一步说明各种音乐的内容,使学生在自然与艺术的相连相生的生活情境中获得真知,获得艺术享受,提高生活品位。
三、利用生活化的思想丰富和提升教学
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的过程,就要按照生活实然和学生发展应然的双重关系,再现或创设学生成长的问题情境,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即将教材内容问题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利用原有的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唤起他们对生活化的知识问题的认知,在一种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由地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思想碰撞时那美妙的火花,潜移默化,寓德育教育于实际生活问题之中,从而培养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良好行为。
对一些故事性强、情节生动的课文,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分角色表演,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对一些理论性强、富有哲理的课文,可以展开讨论或者召开辩论会激发学生探索和思维的活力;对一些极具典型性或现实性的课文,深入挖掘,恰当地扩展和引申,发现问题,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研读,并通过生活札记、日记、周记、读书笔记、日常应用文、问题建议书、访问记、调查报告、时事评论、人物评论等各类写作训练,主动用语言文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指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自然、社会的好习惯,勤于思考,学会诗歌、散文和小小说等文学写作,把现实世界生活化、形象化,以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思想情操。
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2第三单元Computer是以计算机的口吻自述其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及计算机在当今世界各个领域的运用。在篇章理解前设计一些有关电脑和电脑游戏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体会到有些电脑游戏还是有很多知识可学,并非平常所想象的那么“恐怖”,电脑游戏的更新体现的正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就电脑游戏的利与弊展开一次英语辩论会,让沉湎于电脑游戏的学生进一步认清其危害,适可而止,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为自己的将来负责。学生在准备和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既能学英语用英语,扩展课堂空间,又能提升思想认识。
这些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可以把教学从以书本为中心转移到以生活实际为中心,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美好情感,更是一种纯正思想,一种价值态度,一种完美人格,一种作为受教育者应有的行为能力。
学生生活经验对新课标语言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启示及作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语文课和英语课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也是有差异的,这一点,还需每一位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方芳.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建议.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刘宏武.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李芒.现代教育技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徐林祥,张悦群.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于泓.新课标:教学指南系列丛书(第二集).吉林音像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