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产文良 张文凡 梁方波

  摘 要: 中高职三二分段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可以促进中职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本文指出了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探索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高职三二分段 问题 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省教育厅从2010年起选取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院校对应,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以下简称“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中高职三二分段”指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统筹安排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连贯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经过三年中职学段学习,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学历证书,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经高职院校自主组织选拔考核招入高职院校对应专业学习。学生经过高职学段学习,取得相应专业的专科毕业证书和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能人才。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与中职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衔接促进中职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作为一类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有责任承担就业、升学双重任务,既要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培养实用性人才,又要为高一级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但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就业服务,不能重升学轻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功能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深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着重培养与专业有关的管理知识和技巧,使之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内容重复
  目前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部分来自中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参考,即假定高职新生没有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中高职目前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衔接的教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教学内容,这会导致高职阶段教学内容与中职阶段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在高职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即中职生源学生认为老师讲课内容与中职没有两样,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他们对专业感到钝化,还会导致以后就业时眼高手低。
  2.技能训练不足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由于发展时间比高职院校长,有完善的实训设备,有较多数量的双师型专业教师,老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少高职院校无论是设备、师资,还是实训时间、实训内容,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中职毕业生都有一定的动手能力,高职仍然按照高中毕业生那样去培养他们,中职生源学生会认为来高职学习用处不大。因此,高职教育没有体现出职业性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比不过本科生,技能比不过中职生。
  三、中高职衔接的思路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中高职三二分段由高职院校负责牵头组织中职学校共同制定定位准确、连贯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主要从事职业基础教育,包括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则是在中职基础上的全面提高,包括文化基础的提高。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中职学校按照统一连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施前三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确保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负责实施后两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衔接质量,凸显职业教学的特色,以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2.课程衔接
  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3.改革考试招生方式
  高职学段的转段招生选拔考核由高职院校会同对口中职学校自主组织,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就业服务,不能重升学轻就业,因此转段招生选拔考核要有一定的导向性,不能变成一个小高考,更不能变成应试教育。考核方式由中、高职对口院校协商确定,考核内容包括综合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探索过程考核和综合评价,突出专业技能。
  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要推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办学、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以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确立服务理念、人才理念和品牌理念;转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单向思维模式,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寻求与用人单位合作,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人才需要方为出发点,摒弃了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理念,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进行自我调整、主动适应。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生产带动实训,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操作训练,降低教学成本,同时培养和锻炼了教师、开发实训教材、调整课程体系,促进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的落实。
  校内实习工厂模拟企业运作方式,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按企业体制设置相关部门,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企业运转方式,就能感受企业的生产、管理,并参照企业的考核标准或由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岗位意识、安全意识、团队精神、操作技能、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将考评结果记入学生的学习档案,使“校内工学结合”出实效。同时对准备建设的专业实训场所直接进行工厂化建设,建议标准可参考现有企业标准。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产学结合,校企共建”的原则,真正实现“产学互惠三方受益”。首先,企业通过教学实习、顶岗实习认识、了解人才的状况,为储备和招聘人才打下基础,同时缓解劳动力紧缺的压力。其次,学校获得企业提供的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专业改革与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学生培养目标,增设就业岗前专业辅导强化训练,让学生向社会需求靠拢。最后,学生通过工读结合,顶岗工作,提高全面素质和技术技能,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学校需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和人力资源,达到学生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的目的。
  2.采取两个培养途径
  (1)订单定向培养
  “订单”式培养由于岗位预先确定,因此培养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在学期间的企业生产实训,可缩短新招录员工的适应期,学校也可减少物质投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构建的全新课程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相融合。
  (2)顶岗实习培养
  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在学生入学时确定虚拟订单,并预留一定的调整空间,所有课程原则上在一年半年内完成。第四学期按照企业岗位的需要灵活地安排综合训练内容,集中进行岗前培训,然后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拓展职业能力,完成从学生到准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
  3.解决两个突出问题
  (1)课程体系
  根据行业标准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建立与职业岗位标准相符合,与职业技能取证相衔接,与生产性实践相对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对职业岗位指向明确的核心课程包和集教材、教学课件、实训项目、课程指导等内容的立体化课程教学包及教学资源库。通过聘请名家、培养骨干、增加兼职等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其适应课程体系的要求。同时,按照技能培养的要求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地点要求也纳入课程标准。
  (2)评价体系
  推行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必须打破单纯以课堂考试成绩为标准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建立突出能力、全程评价、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评价体系。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纳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实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人才评价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更加有效的结合。要将能力训练、知识学习、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注重以人为本、校企参与,体现人才评价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开放性的学生评价体系应成为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关于2010年开展职业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工作的通知[Z].粤教职函[2010]63号.
  [2]苏敏.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3):4-8.
  [3]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2):117-120.
  [4]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31):29-31.
  [5]苏志刚,陈蓉,任君庆.中高职衔接的理论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98-100.
  [6]许英.“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0,(8):15-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