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化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新方
摘 要: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新课标倡导化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探究、创新中主动领悟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应设疑启思,引发创新;深入观察,培养创新;改革实验,探索创新;实践锻炼,主动创新。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发展的结果。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李政道也说:“实验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那么,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怎样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设疑启思,引发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人们探索知识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1]一节高质量的化学课,教师必然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分析、探索、讨论。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实验探究式教学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创新。例如:在教学浓硫酸的性质时,我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新闻媒体曾报道浓硫酸毁容事件,而浓硫酸(出示浓硫酸)是这样一种无色液体,洒在脸上后,为什么使人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呢?你想了解浓硫酸毁容的原因吗?你想知道浓硫酸有哪些特性吗?请进行下面的实验探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动机。
二、深入观察,倡导创新
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通过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发明家无不有着对实验的观察力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却仅停留在直观感觉上,在实验观察中往往受突如其来的新异变化的影响,忽略了对现象的深入观察,使观察变得盲目。例如:在观察镁带燃烧时,很多学生往往只注意到了耀眼的白光,而忽略了白烟及白色固体。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又是至关重要的[2],好的观察方法应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周密的观察计划、严肃的观察态度、良好的观察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好的观察习惯,教师在做实验时可给出适当的观察点,来克服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且要抓住实验的契机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启发:(1)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能否用硫酸代替盐酸?(2)如何检验气体已经收集满了?(3)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产生气体的成分?再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观察、讨论,对学生创造思维的萌发起着催化作用。
三、改革实验,探索创新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求思维的数量,而且要求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课本上有些化学实验,存在现象不明显,步骤复杂,装置不合理等问题,并且实验的安排往往处于概念、理论的依附地位,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引导和研讨,因而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依赖教材,而要不断地探索、总结,大胆地改进,使实验尽可能地向着可靠性、科学性、启发性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反应时,为了证明能发生反应,书中给的实验方法是将两只盛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分别倒立于装有蒸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两个水槽中轻轻摆动,观察试管内液面变化情况而得出结论。完成实验后,我提出问题:谁能将此实验进行改进?为什么要改?改进后有什么效果?有无改进的必要?此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献计献策。多数学生是在原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有把二氧化碳收集到两个小的塑料瓶中,再分别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盖严振荡;有将二氧化碳收集到锥形瓶后塞上双孔橡胶塞,一孔连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胶头滴管,另一孔连一个S型管,里面装有红墨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观察液面的变化;少数学生认为可以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再滴入稀盐酸。我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交流讨论其优劣。最后学生们认为用后一种方法比较好,并提出二氧化碳可以用嘴直接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呼气,这样既能得出结论,又能节约药品,节省时间。这时我及时给予肯定,这正是创新思维迸发的火花。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让他们体会到了创新所带来的价值。
四、实践锻炼,主动创新
创新教育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创新发现和制作。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4]。这要求教师在平时上课时不要讲得太多、太细,要留有空间、开发区让学生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尽量把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小实验,边讲边实验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在学生实验中,让人人能动手操作,教师还应依据大纲多翻阅一些化学书籍和参考资料,增加一些趣味实验,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实验。如,酸碱盐性质,酸碱通性及原因教学,把学生带进实验室2―3人一组边讲边实验。教师只纠错答疑,学生多做,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亲身经历,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乐趣,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样实践锻炼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创新能力。重视家庭小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都有积极的意义,如“会跳舞的鸡蛋,灼烧铜丝,铜钱翻新”等,让学生到家里课外寻找有关材料完成,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化学,使学习化学课内、课外、家庭、社会相结合。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新课标倡导化学教学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探究、创新中主动领悟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调动学生主动创新的激情。
总之,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怎样教改,这一点都不能忽视。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是提升其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
[3]徐学福.美国“探究教学”研究3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03.
[4]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