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双森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如何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具体从五个方面分析:运用诗词歌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通过分析有关地理数据,绘制地理图表,使相关问题更直观、更突出,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漫画故事,给学生想象空间,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环境教育;在地理课堂中,可结合某些环保专题,组织学生撰写环保小论文、绘制漫画,开展交流、评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环境意识
  
  当前,人类生活、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国土整治、经济开发、旅游等几乎每种行为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地理课程内容许多是关于人口、经济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方面的知识。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地理教育的组织线索之一,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目标。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修订的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就正式列入环境教育内容。1992年和1996年国家教委分别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对这两个阶段环境教育的实施作出了更明确的说明。两者均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但不单独设课,主要采取“渗透”形式。在上述各学科中,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颇为密切,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一、深挖教材,找准环境教育的渗入点
  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较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点,找准教材知识传授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既要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又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只有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用整体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驾驭教材,才能实现知识传授与环境教育二者完美的统一。
  初一的世界地理部分,在介绍到世界各种自然资源的时候,均可以增加有关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危害及相应对策等内容,适当地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不能肆意地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滥伐森林、滥垦草原,也不能急功近利掠夺式地开发各种自然资源,否则,必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在世界分区学习中,可以增加某些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正反题材,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如:讲西部非洲由于不合适的放牧、开垦,导致草原遭破坏,土地沙漠化;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例子,“雾都”伦敦现重见“天日”、德国的“绿色鲁尔”、日本的“储树银行”等,但发达国家又把环境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事例等。在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再次强调目前世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教师可以借此巩固、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初二中国地理学习中,由于已有一定的环境知识基础,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具体深入地认识祖国环境的状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介绍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时,可通过古今对比来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例如:森林植被在我国的古今对比,现今森林的严重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介绍水资源破坏严重地区,如:黄河断流、淮河污染等对沿河人民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等。
  二、适时适度联系环境时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教师要及时了解观察研究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这些现象,既巩固知识又使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世界变化,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例如,席卷世界的SARS、刘海洋泼熊事件,2003年西北地区的蝗灾现象,每年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等现实社会中环境事件比比皆是,只要教师及时捕捉,供学生分析,他们的忧患意识、环境责任感就会与日俱增。
  三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对比法
  运用诗词歌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教育离不开情感,地理教师要充满感情地把描写山川河流的优美诗句引入课堂,创设一种美的氛围,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如:在学习东部丘陵知识时,教师与学生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览众山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庐山、泰山的特点,而且获得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对庐山、泰山的向往热爱之情。又如:学习青藏高原时,用《青藏高原》歌曲导入,把学生带入山川相连、神秘莫测的世界屋脊的想象空间。学习内蒙古高原时,让学生齐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么美丽广阔的大草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会在这些优美的诗句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尽情陶醉在祖国美好河山的怀抱。但是人类活动却破坏了这种美好的景象。例如,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开垦,过度放牧,茫茫草原变黄沙,片片绿洲无影踪,播放《梦开始的地方》:“能不能把碧绿还给大地,能不能把蔚蓝还给海洋,能不能把透明还给天空,梦开市的地方一切还给自然……”形成强烈对比,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感情油然而生。
  2.危机感法
  通过分析有关地理数据,绘制地理图表,使有关问题更直观、更突出,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地理课堂中,有些地理问题,可通过阅读、绘制地理图表来解决,这样能为我们发现环境问题或解决环境问题带来许多方便之处。如讲解“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从其覆盖面积、储量、水循环方面上看,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当我们把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按所占的比例用扇形统计图绘制后,再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其实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微乎其微的,又加上人类肆意污染水、浪费水,导致全球水危机,可再生的水资源最终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地球水枯竭。地球上的水资源除了储量有限外,在地球上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通过计算各地人均占有的水资源,再结合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概况,就可以发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不乐观,华北地区缺水相当严重,可以这样比喻:如果全世界平均每人拥有一桶水,那么中国平均每人只有一盆水,而中国的华北地区平均每人只有一杯水。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进而积极关注水资源问题,讨论缺水的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懂得要节约用水,不污染水,采用跨流域调水等方法来解决缺水问题。学生思维活跃,再联系实际生活,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如洗手时水龙头开小,涂肥皂时关上水龙头,洗完水后把水龙头关紧,节省用水量,又将洗手水积在水盆里冲厕所,重复用水。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并把这样的好方法加以推广。
  3.故事延伸法
  漫画故事,给学生想象空间,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大自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会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人们所作的这一切,例如在学习土地资源的时候,通过“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等漫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这些行为都破坏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认识到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又如在教学“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时,可向学生展示一幅新漫画:在浩瀚无际的南太平洋小岛上,几个海洋岛国的首脑正在讨论海水将要淹没小岛,国民该撤向何方,并一致认为西方大国应负有主要责任,这时,头顶上是白浪滔天,海面上许多海鸥在焦急地乱飞,不远处的大陆上某西方大国元首怒斥:“凭什么要我们承担责任!”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这幅漫画所表达的寓意。然后告诉学生,科学家预测,未来百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5―6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15―95厘米,地球上的干旱地区更加干燥,其后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数以亿计人们的生活。鉴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全球变暖、酸雨、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环境灾害愈演愈烈,科学家们呼喊“狼来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迫切了解具体环境问题的愿望和强烈的环境危机感。

  4.身临其境法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环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单凭口头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那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具,如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多媒体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及感受,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等一些录像,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明白人类滥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当灾害发生时,它给人类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惨痛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呼吁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班级里倡导节约用纸,积极回收废纸,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植树造林”。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再结合实际,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教学效果。
  5.交流评比法
  在地理课堂中,可结合某些环保专题,组织学生撰写环保小论文、绘制漫画,开展交流、评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气象日、水日等,都是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或联合国确认的,其目的是保护我们良好的生存条件,呼吁人们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当我们把《地球上的水》、《天气与气候》、《自然资源》等一些单元或课题结束后,可结合某些纪念日的主题,组织学生积极撰写小论文或绘制漫画、拍摄身边环境的有关照片等,在课上进行交流、探讨。如“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生命之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绿色家园”等,通过讨论、交流、评比,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保持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所以,我们要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巧用环境话题引入教学,激发环保意识;善用反面教训警示学生,培养环保责任感;常用正面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惯用环保行动强化学生,提高环保素养。总而言之,在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应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不断探索和尝试各种教学方式,增强环境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素质。
  
  参考文献:
  [1]祝怀新.基础教育阶段环境教育丛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周冰笑.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2,10.
  [3]杨人卫,杨建华.人文环境意识的培养.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