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学地理德育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为三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有连续性和累积性,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较高层次包含前面较低层次的要求。
  在寓德环节,我们教师可灵活运用以下方法:
  (1)说理教育法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来提高认识,方式有讲解、谈话、讨论、阅读、参观访问等。
  (2)情感陶冶法利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各种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化,方式有教师的熏陶、环境的陶冶等。
  (3)实际锻炼法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以锻炼意志和训练行为,方式有布置具体任务、组织社会实践、执行规章制度等。
  (4)榜样示范法运用典型事例影响学生,如南仁东和黄大年等科学家、同学中的优秀生、教师的言行等等。
  由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把握學科德育和美育的基本特点,注意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品德发展与美的意识的养成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训练地理基本技能以及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水乳交融”,“画龙点睛”,潜移默化,持之以恒。
  例如,学生对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环境的演变规律的认识,既是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又是对地理事物认识的深化过程;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生产布局变化的了解,既是对党的基本路线正确性的理解,又是经过感知和思维把握我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过程;学生通过对祖国国土辽阔、山河壮丽的认识,不仅增长了地理知识,还会产生并体验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全球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浪费严重和环境状况恶化的认识,不仅了解了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激发出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通过对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政策和法律的了解,不仅增长了政策和法律知识,还会增强法制观念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过程,而是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德育和美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过程是:获得概念(知)——产生情感(情)——解决内心矛盾和行为支配力量(意)——外在表现(行)。
  教师在寓德(包括美育)时,应该根据各章、节和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在德育和美育方面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层次。大体上说,初一学生应在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三个方面都达到第一级的水平;初二大部分学生应在认知和情感方面达到第二级的水平,部分学生在意志行为方面达到第二级的水平;在确定了德育和美育的教学目标层次以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达到相应目标层次的心理活动过程和有关的教学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总之,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从理论与实践这两个方面把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引向更深的层次,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2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