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跆拳道训练中快的分析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永琴

  摘要:跆拳道起源于韩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运动项目,得到很多国家热衷体育锻炼人事的喜爱,并逐步登上了竞技项目的舞台,提升了跆拳道本身的技战术要求。通过对跆拳道训练过程中具有针对性演练技巧的分析,总结出跆拳道重视攻击速度与躲闪速度练习的重点,为广大跆拳道爱好者提供了练习的参考。
  关键词:跆拳道;比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02-01
  
  一、前言
  跆拳道起源于我们的近邻――韩国,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在竞技项目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世界女子的跆拳道舞台更是领跑在世界前列。“快、狠、准”一直以来是我们对跆拳道最直观的印象,同时也是跆拳道学习和训练围绕的核心。跆拳道的对抗回合速度极快,不仅出招要快,收招也要快,只有具备快速的闪避能力才能够更好的抓住机会,迅速制胜。因此,我国的跆拳道运动员日常的训练也以此为基础,力争在这项运动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二、跆拳道训练和比赛中快的必要性
  跆拳道的快不仅在于动作速度,同时也在于位移速度与反应速度。反应速度是跆拳道运动的核心素质,是对于肌肉反射的训练,同时加强肌肉的收缩来带动身体的行动。因此,只有在日常的训练中多做针对性训练,才有可能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发挥出最好的和最稳定的状态。视觉反应也是反应速度范围内的一种,可以通过对对手的察言观色来快速的做出攻击反应,从而占得先机,或察觉出对手的攻击路线,及时做出躲避动作。此外,运动员的步伐移动也是身体对抗中的关键环节,步伐是动作的基础,步伐快速而稳健,一来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位移速度,二来可以使运动员的攻击发挥最大的威力,同时躲闪也更加巧妙。运动员出腿与收腿的转换之间,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够尽量缩短肌肉的循环,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提高动作速度,将“快”进行到底。跆拳道格斗中,双方动作的瞬间之差,即可宣告速度较慢的一方失败。实际上,跆拳道就是以惊人的快速度和杀伤力而取胜的。速度快力量就大,击打效果就好,准确性就高。如果疲劳恢复得快那么连续作战的能力就强,在比赛中身体各机能能力下降就慢,这样才能为持续比赛提供基本的体能保证。
  三、提高动作快的练习方法、手段及注意事项
  (一)提高动作快的练习方法和手段
  跆拳道的快速动作反应,首先要从运动员的肌肉状态训练开始,保证肌肉的反射速度要快。首先,动作的快与慢并不是表面的依靠肢体活动来完成的,主要依赖于肌肉的收缩能力,而支配肌肉收缩速度的是神经细胞,因此,调整运动员的心理与情绪状态是保持运动员兴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理调节来保证神经细胞的活力,增强灵活性与反射的传递速度。其次,动作的快慢也取决于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动作衔接上的科学性。因此,在锻炼中要科学地制定动作衔接与出腿、收腿的合理安排,同时也要兼顾重心转移的问题,避免重心不稳造成的动作失衡。除了要在日常训练中反复练习基本动作与难度较大动作以外,还要适当进行负重练习,从而加大腿部动作时间的控制,达到拆除负重后速度提升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冲刺跑、下坡跑、牵引跑、加速跑、跑台阶、后蹬跑等手段,练习不同状况下的动作速度,同时锻炼身体的耐力水平,以便可以应付强大的运动量,增强对抗集中力。
  (二)提高动作速度练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跆拳道是一项以爆发力为基础运动项目,与短跑运动类似,需要肌肉在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来支配身体,从而达到项目的运动要求。在动作速度的联系过程中,也应当将爆发力放在首位,腿部力量的爆发是跆拳道动作最具威胁力的技术动作。日常的速度练习中,由于是针对爆发力来开展的,因此,不适宜单次长时间的反复,而是采取以每组为周期的训练方式,30秒至1分钟为一组,间歇性地进行练习,给肌肉以缓冲和恢复的时间,从而获得爆发力的最佳状态。在提高动作速度的训练具有很大的训练强度,因此训练量不宜过大。要掌握好间歇时间和休息方式,间歇的时间以保证后一次的练习完成的速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低于前一次。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多年对跆拳道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快、狠、准”的技术风格是跆拳道技战术的标志性灵魂。想要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的状态,首先在训练中就要抓住“快”来进行研究和演练。反应快、动作快、步法移动快、身体机能恢复快等都是跆拳道项目中“快”要求的内涵,从运动员的肌肉机能到心理能力,都要围绕着速度锻炼来展开。同时根据实战中的各种动作安排与技巧训练相结合,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与技战术水平,将力量爆发与战术配合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攻击防御体系,在实战中给予对手一定的心理压力。在今后的跆拳道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求运动员的行动要快,更要具有思想意识快的基本素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德祥.跆拳道实战绝技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314―316.
  [2]王智慧.竞技跆拳道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261一263.
  [3]刘卫军.女子跆拳道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68―70.
  [4]潘友连.跆拳道运动员爆发力的探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23(4):66―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