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康 焱

  摘要:小学数学不仅要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试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43-01
  
  小学数学不仅要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模式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的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入睡”以及大量的演练习题。这样,数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学习兴趣,他们难以成为学习的主人。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转变了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试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笔者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支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索知识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心理安全、心灵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这样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索学习,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让学生们自由的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学习过的图形后在解答。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有的见解甚至是我始料未及的。整节课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指导学法,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也不应该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一起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使他们形成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的认识”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掌握学习方法:(1)旧知联系:让学生回顾分数的意义,除法的意义为学习新知铺垫;(2)抽象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概括出比的意义;(3)归纳学法: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并归纳出学习的步骤:第一,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第二,找到相同点总结新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数学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场所,另一方面他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他应成为共同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激发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他们敢想、敢说、敢问,学会比较,学会分析,善于创新。
  三、放手操作,培养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知识的构建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的“几分之几”时,教师在讲完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 ,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 ,让学生通过说折的方法,然后说出所表示的分数的意义。又如,学习《厘米、米的认识》时,低年级学生对长度单位缺乏感性认识,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米尺、卷尺等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边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和宽等,通过动手操作,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厘米、米有了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在课堂上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新知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放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习的时空
  四、小组合作,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提供舞台
  学习方式的变革将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沟通。因此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构建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形式,提倡自主、参与、竞争、合作的学习意识,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让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
  五、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笛卡儿说过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因素,结合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得到方法策略。例如在教学整百、整十加减口算时计算“800+500”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出现了几种思维方法。
  (1)拔计数器数一数。
  (2)8个百加五个百等于13个百就是1300。
  (3)8加5等于13后面跟两个0,就是1300。在巡视过程中还发现有的同学先用500加500凑成1000在加300等于1300。我觉得学生能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能可贵的,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数学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应当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荡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