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支点” 四两拨千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木水
摘要:杠杆原理告诉我们,“支点”是杠杆发挥作用的关键。找准了支点,能够四两拨千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杠杆”现象, 也有“支点”可寻。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找准“支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教学的“支点”,找准了这个“支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杠杆;创新能力;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47-01
一、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
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因此,情境创设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具体、明确,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更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巧设“冲突”情境。先出示一道口答题:“因为0.67×84=56.28,所以56.28÷0.67=?”然后提问:谁能很快说出答案?学生马上回答:“得数是84”。 教师又问:“你们是怎样得到84的?” 学生回答:“根据小数除法的意义可直接推算出得数是84。”这时教师继续问:“那么谁能列出除法竖式,并且确定84应写在被除数的什么位置上呢?”
二、情境的设计要有可探性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是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创设富有挑战性,值得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创造。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出示“体育课上小朋友站成一行,做套圈游戏,比谁先套进”情境。
师:对这样的比赛你有什么想法?(生:不公平)那你认为应该怎样站才公平?(生:站成一个圆形)
师: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呢?
套圈游戏的设计,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吸引力,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套圈游戏规则的否定和重新设计,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发现,形成站成圆形的观念,并且从直觉上解释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凭借学生自己的思考,完全有能力使规则由不公平变得公平,同时在规则的重新设计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圆心(要套的竿)、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距离都相等(游戏同学与竿的距离要相等)的这一特性,学生的这些体验都是积极主动自发生成的。因此,创设情境时,必须思考所选的生活事实是否切合学生的知识能力这一基础上,是否具有可探性。
三、情境的内容要有现实性
创设情境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的出发点,充分考虑以什么样的情境作为问题的载体,亦即要考虑问题的原型,尽可能从生产、生活和数学学科中提练出好的问题,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在引导学生探索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时,创设了这样一个现实性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付款方式,按自己的生活经验拿出1元钱,接着全班一起讨论付款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展示他们不同的拿法。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这么付,能说说理由吗?”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元与角的进率,1元=10角。这样,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领会了不同付款方式的共同点,理解了10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角,并由此联想到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创设这种现实、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情境的形式要有多样性
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多种形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教学内容去思考,一般分为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景、生活化情境和问题化情境等。
如:高年级的学生对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学会数学地思考。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二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才准确?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在这里,教师没有直接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在创设数学情境这一“支点”的时候,既要讲究艺术又要讲究科学,让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情境的有效性。当然,教师教学智慧的高低决定着创设情境作用的深浅。因此,数学教师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永远是最重要的,也是数学情境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