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洪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势态推进。而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因此,在教学中有一下几点体会:
  (1)改变教学观点。教学不仅仅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教学生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到知识,怎样将旧知识合成新的知识。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该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解决实验材料等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各项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例如,在讲授“种子的结构”一课时,我曾让每位同学自己回家用绿豆或黄豆发芽,仔细观察种子的结构,并与课本中的图比较,学会看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平时吃的豆芽是哪一部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豆子发芽有几种方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这样大家对种子结构印象就很深了。这样让学生走出课堂,更灵活地学习,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并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也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努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不仅看学生期末考试能考多少分,而要结合学生的平时作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有的同学对书上的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差,作业总是出错,但他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虽然动手能力不高,但学习的主动性极强,即使做得不好,但还是认认真真的去做了。对这种学生,应肯定其突出的一面,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进行客观的评价。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学生认为生物是副科,不参加中考,因此,学生根本不把这种所谓的“豆芽科”放在眼里,高兴时学一点,大部分时间则把生物课当休息课。面对这种现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初中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好动,但是自控能力差,耐挫力弱,故往往有的学生在活动开始时热情高涨,但中途则因缺乏毅力、最后失去兴趣而坚持不下去。对此,切忌盲目批评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经常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而对学生在探究中的大胆质疑、创新的设计研究方案,教师应及时表扬;即使有的学生因知识或其他原因所致使探究失败了,教师仍应肯定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特别是在传授知识时,应尽量收集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在有关章节的教学中,适当穿插介绍生物科学的尚待攻破的难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生命知识的欲望,调动其主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各尽所长,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例如学习“种子的萌发”一课中,如果只是简单的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然后把自己做出来的结果带到学校,再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得出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探究实验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并要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学生还要通过实验,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他们把自己在实践中的新发现新见解说出来,并给予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和辩驳的机会。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的结论,他的印象将更深刻,以后学习的激情更强烈。
  总之,新课改的实施,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情,大部分学生不再把学习生物学当作负担,原来认为生物课可有可无的思想也大有改变。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