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有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它为我们展示了众多美好的形象、纯洁的心灵、崇高的境界、深邃的哲理、鲜活的语言,都蕴藏着无穷的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细致品味。下面将如何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意境美谈几点浅见。
  
  一、从作者真切的情感来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任何意境的形成都离不开作者真切的情感。书法家韩天衡曾说:“有醉己之激情,方能有醉人之力作,不能醉己,安能醉人?”他虽指的是书法篆刻,但移之文学创作也是恰当的。例如:杨朔这样谈他的写作经验:“你在斗争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快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种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魏巍通过对朝鲜战场的实地采访,亲身感受到我们的战士对侵略者是那样切齿的恨,对人民是那样赤诚的爱,为了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他们甘愿忍受一切艰难困苦,直至献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作家的感情像打开了闸门的潮水,奔涌而来,产生了一个崇高的主题思想――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意境是作家心声的回荡,它告诉我们作家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和追求,它展示了作家真实的感情。
  
  二、借助想象或联想欣赏散文作品的意境美
  
  意境往往同联想或想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想象是文学欣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因素。欣赏是一种能动的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通过感官所直接感知的不是形象本身,而是语言文学,这就要求欣赏者必须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想象力。如冰心写《一只木屐》,是由于看到了船旁漂浮着一只木屐,久久不能忘怀,而同她过去的生活积累联系起来,进而完成了构思。所以,意境的形成,往往有赖于作者丰富的联想或想象。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散文意境时,可以运用想象或联想的方法去领略作品中优美的意境。
  
  三、要求学生进入情境来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许多学生对美的理解是模糊的。在散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作品的描写,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再创造。重现那一幅幅画面,带领学生进入美的意境,体味作品中洋溢的诗情,获得艺术美的感染。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散文《绿》中描写梅雨潭的美丽景色一段,我要求学生找出梅雨潭最有特征的细节,如“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不滑的布。”“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清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便是梅花了。”这时,配上优美的乐曲,引导学生进入那绚烂绮丽、变化多端的梅雨潭的美景中:一潭碧水相衬相映,瀑布飞流直下,撞击岩石,溅起点点飞沫,形态似花。并进而感受到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以及对新生活的无限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欣赏散文的意境美有赖于对“空白”处的想象
  
  不仅作家创造意境需要借助于想象,而且读者品味意境也需要想象,中国的写意画总在简单的笔墨之外留下大块“空白”,让观赏的人根据画中的暗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出“空白”处的物象。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结尾,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把全文的意趣凝聚成一相梦:“这天夜里,我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如果说实了,这结尾的意思是“向小蜜蜂学习”,但这样写显得又直又浅,毫无意蕴可言。作者把这意境让给读者自己去领会。意境是美好的“空白”处的朦胧,造成了读者审美的氛围,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精神陶醉。宋代画家郭熙说过:“山欲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文学作品的意境也要“锁其腰”、“断其脉”,留下想象的余地,给人不尽的回味,这正是意境的高深处。
  
  五、从“文眼”来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什么是“文眼”呢?它是作者散文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的字句。“意境”则是意与境谐,情与景融的艺术境界,二者有时是统一的。有些散文的“文眼”就是意境的焦点。例如李建吾的《雨中登泰山》,文章着力描写烟雨云雾中泰山的美景,全篇始终扣住一个“雨”字,以“自己的独得之乐”在文章中形成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最后将意境凝聚在一个焦点上:“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雨趣”就是“文眼”。
  总之,欣赏散文中的意境美,需要学生在作品提供条件的引导下,调动各种心理要素,进行再创造,从局部到整体,因微知著,从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思想意义来,从而领略到散文丰富的意境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