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荷塘月色》为例探究散文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散文真实、直接,且语言优美、形式灵活,但学生却体会不到散文的美感。本文旨在把散文的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让散文真正走“近”,并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近”,并走“进”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散文之美;探;品;赏;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2-0052
  散文,是一种最直接、最真实、最彻底地展示作者心灵,凸显作者情感,折射作者人格的文体。它是多种文体中最为“自由”的一种,人事景物也好,情理意趣也罢,皆可由作者涉笔成文,涉笔成趣。它具有语言优美,形式灵活,意境悠长等特点,可以说是一种“精致的艺术”。怎样教会学生品鉴散文之美,让散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唤起情感共鸣,是散文教学中最为重要也最为不易的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对散文教学过程的分析,以《荷塘月色》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去挖掘散文之美,从而更好地去进行教学。
  一、探探情感美
  散文往往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其抒发情志的功能与诗歌相似,在方式灵活多样、语言朴实近人方面,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帖的寄托。“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先生的这一精彩比喻,形象地道出了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时品味的重要意义——作家总是蘸着自己的心血写作,因为他们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产生作品,散文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
  二、品品文字美
  散文的语言风格千姿百态,可以平实,但不能苍白寒伧;可以优美,但不能雕琢浮华。散文语言是秋天的晴空,一碧万里;是雨后的春山,清新淳朴。散文教学不能放过语言的品味,沿着语言的小路,我们会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也会获得丰富的美的感受。
  品品文字美,是要收获鲜活的语感,而不是只得到干巴巴的词语解释。如夏丏尊先生所说:“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品品文字美,也要注意比较、咀嚼、揣摩,领会其耐人寻味之处。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进一步举例,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为何不同?结合语境看出作者的遣词多么准确,传达的感情又是多么贴切,潜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想说而又没有明说的意思又是多么意味深长。
  三、赏赏意境美
  抒情散文,往往要营造一种意境,这一点与诗歌相似。散文内涵的赏读,要借助于意境的体会。散文中往往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荷塘月色》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有风味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展开讨论,一读了之,或者教师笼统地用“优美”之类的评语分析一番,实际效果是有限的,留在学生心里的印象也就是“美啊”,至于为什么美,美在何处。这样的美和作者的情感世界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要对美景如此倾情,往往都不得要领。那么,教师抽象分析的那些现成的结论,随着下课的铃声也会烟消云散,不大会在学生的心灵留下多深的印记。如此美好的意境,让它在学生的心里一滑而过,没有触动过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层面,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这时教师就要不要吝啬时间,引导学生动起脑子来,开展讨论。通过议论一番,透彻领悟,把学生一步步地带入荷塘月色如诗如画一般的境界中,领略那朦胧之美,进而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如痴如醉般的迷恋和追求,对作者的联想之妙,情感之雅,留下深刻印象。
  意境的体悟,并非一定就是满眼诗情画意的锦绣文字,有时,平平淡淡的文字背后照样也有深情。而且,往往越是成熟的作家,其语言越喜欢追求这种平淡背后的意味。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文章主要是用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但是,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却没有渲染,没有夸饰,有的只是平实的语言和细节,学生初读很难感动,其实,那是还没有进入角色。如果抓住文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抓住那些朴实无华却又委婉动人的语言,抓住那些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面,体会其中的意蕴,学生的情感之弦就一定会被拨动。
  四、悟悟哲思美
  长久以来散文以记实为本,以史学为伴,在这个种根之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散文写作,题材广泛,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文,而文中又多蕴藏着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关注、思索和探索。从写作实际来看,多数名篇却具有“即小见大”的特点。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他于此借引了两句西方谚语。很明显:在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大”来,这不就是一种深刻的哲思吗?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
  美酒佳茗,“味虽美,不亲尝者不甘也”,“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散文的教学是关乎审美的教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究散文“四美”,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让散文真正走“近”,并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近”,并走“进”学生的生活。这不仅对于强化学生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建構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象山第二中学   3157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