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莹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广大教师议论的中心和研究的课题。这里所说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这里谈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到培养学习兴趣,不仅国内引起注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很重视,已成为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下课了,学生连书都没打开。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
数学教学,兴趣第一,要教好数学,要使学生都受益于数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兴趣已成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多形式、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容易成功。
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
一年级数学教材插图很多彩色套版,就是吸引小学生看的,许多知识是用图来说明。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他们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要先启发学生看图的兴趣,教给学生怎样看图,引导怎样思维,怎样分析图意,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最后,联系数学做到四个字。“看、想、议、说”,看就是引导观察,想就是启发思考,议就是互相议论,说就是指导口述。
看数学书上的图,跟看小人书上的图不一样,看小人书上的图,主要是看故事,看数学书上的图,是看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看图上画的什么,数一数有几个,边看、边想、边说。看不明白的可以问老师。这就是培养一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初的做法。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个体性特征,他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依赖于真实的事物,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增强学习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参与到其中,在玩中掌握知识。例如:教学“5的认识”时,教师以4人为一个小组,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然后让学生将5根小棒分成两份,看看有几种分法。学生一边分一边说出分的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5可以分成“1和4”、“2和3”。这样学生就很轻松地认识了5,而且学会了5的分解和组成,让学生体会到学知识也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爱玩好动是学生们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把“教”与“玩”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式中,把知识融于学生“玩”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掌握知识。如教学“7的组成”教师伸出4个手指,学生伸出3个手指;教师伸出2个手指,学生伸出5个手指……把类似的游戏渗透到课堂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有兴趣。
在教学中有人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提倡以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教学为主题的今天,开发学生的智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争强好胜、爱表现也是小学生的基本特点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特别的作用。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掌握9的加法和9减法的教学中,让同桌互相说出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和9减法的算式。当老师“开始”的话音一落,同桌的同学就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说开了:“1+8=9”、“2+7=9”、“9-4=5”、“9-3=6”……这种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在竞赛中掌握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只有做到教有成效,学有兴趣,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创造一种“教”与“玩”的结合,让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之间距离缩短,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并获得了主动发展。这种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应在小学教学中继续坚持运用和不断完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