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师如何发挥智慧的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开丽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得发挥智慧的教学。那么,教师如何发挥智慧的教学呢?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扎实宽厚的语文功底和充满灵性的教学风格,时刻焕发出教师教学的智慧。比如在上语文课《卧薪尝胆》文中,教师就必须巧妙而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越王勾践在吴国三年为奴受尽屈辱的目的和用意。首先要掌握课文中关键的词句,又如,用篆体来书写“奴仆”一词,不但要掌握它的读音,还要引导学生能生动形象地解释它的外形及意思。“奴”字左边是一个“女”奴的形象,右边是一只手的模样,看上去就像用手一把抓住了女奴的头发。“仆”字像一个人端着簸箕从事卑贱的劳动。教师还要通过字形上的联想来调集自己的认知经验,从而感性地把握越王到吴国当奴仆所面临的低贱生活。再如“舂米推磨”一词,首先正音“磨”字,读去声mo,再通过简笔画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舂米”的工具是一个石臼和一根木棍,并知道它是一种繁重单调的劳动;“推磨”一词,通过简述动作并强调人们常把驴蒙住眼睛让它帮人“推磨”。这样一来,就体会出这不是一般人愿意干的劳动活,体现出勾践的忍耐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第二,教师必须具备准确把握教材的能力。
  如教学《卧薪尝胆》一文时,要围绕“越王勾践到吴国受尽屈辱”这个重点展开教学,在抓住了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勾践受尽了屈辱?”这就要引导学生从“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等来体会勾践在吴国所受的屈辱。这种劳作与生活,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是不算什么屈辱的;但对于一国之君而言,确实是耻辱难当,大失国体了。因为学生知道两国国君之间都是平等的,而勾践作为一国之君,为何而作呢?引导学生仔细深入理解就明白了。
  至此还不够,教师还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又从理性回到感性。再提问“越王还可能受到哪些屈辱?”从而让学生从实质上继续发散开去。学生调动自己通过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畅所欲言:什么“越王一年四季劳动,疲惫不堪”,或者说“越王要给吴王端茶送饭,稍有不慎,就会遭来吴王的破口大骂”等,学生在存在合理的想象和自由自在的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课文的信息和文本进行着深入的对话,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最后教师让学生读读最后一句,“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从中找出一个最能反映勾践受尽屈辱后内心的痛楚,词语“才”字。通过举例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才”字使人感到时间的漫长。表示时间短的“才”字,如:“我去姑妈家玩了两天才回家”这样一作比较,就巧妙地处理好了学习课文文本与联系学生生活的关系。
  第三、教师必须具备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
  (1)建构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建构全文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要寻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化抽象文字为直观形象、意象和动作,调动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加以体悟和阐发最终理解语文文字的内涵。
  (2)追问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上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
  (3)开放的策略。如《卧薪尝胆》一文里将“奴仆”的古时候的篆体字与现代的简体字巧妙的映衬在一起,将课文原句“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与教师用“才”字临时造两个例句巧妙的作了比较;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越王所受的种种屈辱中引发越王可能遭受到的更多的、更重的屈辱。只要运用开放的教学策略,就能使学生在“把书读薄”的基础上又“把书读厚”,而这个“把书读厚”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生成智慧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984.htm